【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说假部(梵Prajñāpti-vādin,巴Paññatti-vādā,藏Brtags-par smra-baḥi sde)
小乘二十部之一。梵名音译钵蜡若帝婆耶那、波罗若底婆拖。又意译施设论部、假说部、假名部。《部执异论》称之为分别说部(Vibhajya-vādin),或名多闻分别部。此部主张世、出世法皆有少假,故名说假部。《异部宗轮论》谓此部系佛灭后二百年,从大众部分出之派别,但南传典籍《论事》则未见此部之名,《岛史》及西藏所传清辨(Bhavya)之第三说谓自鸡胤部分出。
据《部执异论疏》(《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所引)所载,大迦旃延于佛在世时作论分别解说,及佛灭二百年中,大迦旃延从阿耨达池至摩诃陀国大众部中,分别三藏圣教,谓其中,有佛之假名说,亦有佛之真实说、有真谛、有俗谛、有因果云云,大众部中有信受大迦旃延所说者,各成一部,名为分别说部,故分别说部即迦旃延之弟子之流亚。
关于此部所立之宗义,据《异部宗轮论》所述,共有七种,即︰
(1)谓苦非蕴︰以苦为逼迫之义,而蕴之体非逼迫故。
(2)十二处非真实︰以所依及所缘系积聚,积聚之法皆非实故。
(3)诸行相待︰辗转和合,假名为苦,非由现在士夫之用而有苦。
(4)无非时死︰以非时死系由先业,非由横缘而有非时死,过去曾行此横缘故今方横死,非无先业而有今之横果。
(5)先业所得之业增长为因而有异熟果转︰谓唯依业之殊胜方能感果,得等余法不招异熟,必依业之功能而得果时,其相用增长而成异熟因方感果,即业增长为因而有异熟果转。
(6)由福故得圣道,道不可修︰谓现修加行道亦不能得圣,故圣道不可修成,但由持戒
(7)道不可坏︰谓道之性相常住,无刹那灭,故不可坏。
[参考资料] 《舍利弗问经》;《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分别部品〉;《十八部论》;《异部宗轮论述记》;《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华严五教章》卷一;李世杰《印度部派佛教哲学史》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