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说法(梵dharma-deśana,巴dhamma-desanā,藏chos-ston-pa)


  谓宣说教法。又称说教、说经、演说、法施、法读、谈义、劝化。与“唱导”同义。据《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一所言,所谓说法,即说一切布施法,说诸善法,一切尊中,闻法最胜,能断一切憍慢根本。《大智度论》卷十一亦云,常以好语有所利益,或以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或以修妒路、毗尼、阿毗昙三种法教人,或以妒路藏、毗尼藏、阿毗昙藏、杂藏四种法藏教人,或略说以声闻、摩诃衍二种法教人,均为法施。意即宣说教法以利益、开导众生,称为说法或法施。
  依《优婆塞戒经》卷二〈自利利他品〉所说,说法有清净、不清净之别,清净说又有五事,即(1)先施食,然后为说;(2)为增长三宝故说;(3)为断自他之烦恼故说;(4)为分别邪正故说;(5)为得听者最胜故说。不清净亦有五事︰(1)为利故说,(2)为报而说,(3)为胜他而说,(4)为世报而说,(5)疑而说。
  有关说法时应注意之事项,《法华经》卷四〈法师品〉谓,说该经时,应入如来之室,着如来之衣,坐如来之座,亦即以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为衣,诸法空为座。《优婆塞戒经》卷二〈自利利他品〉谓应具十六事,即(1)时说,(2)至心说,(3)次第说,(4)和合说,(5)随义说,(6)喜乐说,(7)随意说,(8)不轻众说,(9)不呵众说,(10)如法说,(11)自他利说,(12)不散乱说,(13)合义说,(14)真正说,(15)说已不生憍慢,(16)说已不求世报。
  《十住毗婆沙论》卷七〈分别法施品〉谓说法应行四法,即(1)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2)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之相;(3)得禅定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4)不增不损,如所说行。同书又谓说法者处师子座之四法︰(1)欲升高座,应先恭敬礼拜大众。(2)众中有女人,应观不净。(3)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时,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4)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此外,《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九〈说法仪式品〉,对于说法之仪式亦有详说。
  宣说经典者,除佛之外,尚有佛弟子、仙人、诸天、化人等,合称五种说人。如佛以无碍辩才教化群生,应时处与众生机根而能全其化益,或于一座说法中,以一音令异类机根各被利益。佛且遣门下弟子说法门,佛弟子中,富楼那为说法第一。另外,观世音、地藏等诸菩萨亦变现种种身,随机说法利导。
  又,佛及佛弟子等之说法,通常系于在家者施食供养之后。《释氏要览》卷上〈说法〉条载(大正54‧276b)︰“毗婆沙论云︰食竟,上座说法有四事益,(一)为消信施,(二)为报恩,(三)为说法令欢喜,清净善根成就,(四)在家人应行财施,出家人应行法施。”可见在家众行财施,出家众行法施(说法),乃古今之定规。印度诸论师于探究经论深理之时,亦对世俗说法,如龙树之门人提婆论师,以遍历各地说法教化、降伏外道而有名。在中国,斋会之时也有说法,称为唱导。自庐山慧远以后,行唱导者渐多,如《高僧传》卷十三〈唱导篇〉曾列出法照,乃至法镜等十人,《续高僧传》卷三十及《宋高僧传》卷二十九亦叙述唱导有名者之事迹。
  ◎附一︰〈说听方轨〉(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说听方轨,指说法者及听法者应注意之事项。佛陀之法门系转迷开悟之要道,因此后世之说者及听者皆应深加用心。如《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云(大正15‧43a)︰“佛说二人得福无量,一者专精说法,二者一心听受,是故汝今应说,我当听受。”
  有关说法及听法之行仪,据《优婆塞戒经》卷二所述,具足法智、义智等八智者,其所说法具足十六事,即时说、至心说、次第说、和合说、随义说、喜乐说、随意说、不轻众说、不诃众说、如法说、自他利说、不散乱说、合义说、真正说、说已不生憍慢、说已不求来世报。
  此外,听法之人亦应具足十六事,即时听、乐听、至心听、恭敬听、不求过听、不为论议听、不为胜听、听时不轻说者、听时不轻于法、听时终不自轻、听时远离五盖、听时为受持读诵、听时为除五欲、听时为具信心、听时为调众生、听时为断闇根。
  依《大法炬陀罗尼经》卷六所说,说法师应具慈愍、爱语、谦下之心。若怀瞋妒心、存胜负,则将获大重罪;若慈悲说法,则能成大功德,能令佛法久住于世。《无量寿经》卷下亦说明听法者之资格,谓若无善根,不得闻该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又,道绰《安乐集》卷上根据诸部大乘经说明说听方轨云(大正47‧4c)︰“于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病愈想,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
  ◎附二︰〈五种说人〉(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五种说人”谓有五种能说佛法之人。
  (一)指佛、佛弟子、仙人、诸天及化人︰《大智度论》卷二云(大正25‧66b)︰“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另净影《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及善导《观经疏》〈玄义分〉也提出五种说人,内容均大同小异。
  《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四则更进一步举例说明,以华严的加说、维摩的所说、般若的转教、法华的领解等是圣弟子所说;诸经文中,梵释护世的多说经法是诸天所说;方等的婆薮说法是仙人所说;《金光明经》的地神、《法华》的十罗刹等说法是鬼神所说;佛、佛弟子、仙人、诸天隐其本形,现化身说法即是变化说;佛弟子、仙人、诸天、化人说若亦得佛印可即皆名佛说。
  (二)指佛、菩萨、声闻、众生、器界︰又称五类说。《华严经疏》卷一云(大正35‧506b)︰“今此能说,通三世间,开即为五,谓佛、菩萨、声闻、众生及器。”此五者主要在类别《华严经》中的能说,如该经〈阿僧祇品〉、〈随好品〉是佛说;余会多是菩萨说;〈入法界品〉之初有声闻说;诸善友等多是菩萨说,亦名众生说;菩提树等亦能演说法音,为器界说。
  另外,旧译《华严经》卷三十三〈普贤菩萨行品〉所提的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亦可视为五类说。
  (三)指如来、菩萨金刚、二乘、诸天、地居天︰《大日经疏》卷七云(大正39‧649a)︰“大判真言,略有五种,谓如来说,或菩萨金刚说,或二乘说,或诸天说,或地居天说,谓龙鸟修罗之类。”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四〈四摄品〉;旧译《华严经》卷四十九、卷五十三、卷五十四;《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法苑珠林》卷二十三〈说听篇〉;《高僧传》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