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读体(1601~1679)


  明末清初重兴律宗的巨匠,世称见月律师。俗姓许,生于云南楚雄。崇祯元年(1628)伯父去世,他信了道教,后来有老僧送他一部《华严经》,阅至〈世主妙严品〉,翻然有悟,即决心舍道入佛。崇祯五年从宝洪山亮如剃度,法名读体。
  自崇祯六年起,离滇经贵州至湖南宝庆五台庵,参颛愚(观衡)。礼别后游庐山,又渡江至黄海破头山、潜山等道场,遍礼三昧律师重修的诸祖庭。顺流朝礼青阳九华山,至南京报恩寺,闻三昧在五台传戒,北上参礼。但他这时因衣钵萧条,未能受戒。暂住塔院寺,阅《楞严义海》。崇祯九年离五台南行,到了镇江。第二年四月才于镇江海潮庵从三昧受了具足戒。从此以后,随侍三昧传戒诸方,开始阅读律藏,为各方所推重。
  崇祯十二年,三昧应请入南京宝华山,擢用他为监院,并为众讲戒。清‧顺治二年(1645)三昧将示寂,嘱他继任法席。从此以后,他住持宝华山三十余年,重建殿阁,筑石戒坛,定制每年春冬传戒,结夏安居,寺规整肃,成为各方的模范。他治事之暇,即从事著述,对于近世律学的重兴,起了一定的作用。顺治三年,清兵借口“宝华山通贼”,派兵围寺,捕去许多僧众。他以至诚无畏的精神从容应付,使宝华山转危为安。他圆寂前数年,应弟子请,曾自撰《一梦漫言》,追述行脚时事和他一生为法奋斗的历史。康熙十八年(1679)正月二十二日示寂于宝华山,世寿七十九,僧腊四十八。御史李模为撰〈见月大师塔铭〉,方咸享、尤侗各撰〈见月和尚传〉,都非常推崇他。
  见月戒行精严,护法能干。三昧曾对人说︰“今日道场魔事不兴,则不显见月的才能,这是我在这一戒期中的收获。”可见三昧对他的器重。三昧令他继任宝华山住持时,他无法固辞,认为要整顿佛门,应该建立规制,革除弊端,按照制度办事。于是提出十条规约,要求全寺僧众共遵。后来宝华山宗风闻名于全国,应归功于他所建立的制度。弘一跋《一梦漫言》说︰“师一生接人行事,皆威胜于恩,或有疑其严厉太过未近人情者;然末世善知识多无刚骨,同流合污,犹谓权巧方便、慈悲顺俗以自文饰;师之言行正是对症良药。”
  见月禀性正直,规过无隐。他的生平作事,力求依照律仪。顺治七年蕅益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成,致书见月说︰“律学之□,将及千载。义净、怀素二师既殁,能知开遮持犯、轻重缓急者,绝无其人。(中略)闻座下奋金刚志,秉智慧炬,革弊遵古,喜而不寐。冀获良晤,尽献片长,以益明圣。”可见对他推重的情形。天童木陈(道忞)在清初望重朝野,目空一切;但他撰〈见翁法兄华山大和尚七十寿序〉,对于见月秉承佛制整饬僧纪的业绩也表示极大敬意。
  他的著述有《毗尼止持会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传戒正范》四卷、《毗尼日用切要》一卷、《沙弥尼律仪要略》一卷(以上五种均收于《续藏》,前三种于乾隆二年由福聚奏请入藏),《剃度正范》《僧行规则》《三归,五、八戒正范》《黑白布萨》《出幽冥戒》《大乘玄义》《药师忏法》等各一卷。
  见月弘戒数十年,戒弟子以数万计,法嗣亦有数十人。《南山宗统》卷五记载他的法嗣有︰定庵基、宜洁玉等六十八人。定庵德基继席宝华山,著有《羯磨会释》十四卷、《毗尼关要》十六卷、《毗尼关要事义》一卷(后两种收入《续藏》)、《比丘尼律本会义》十二卷,又尝辑《宝华山志》十二卷,未行世(今本《宝华山志》十五卷,系刘名芳纂修,福聚参校)。宜洁书玉别号佛庵,自宝华山分住杭州昭庆寺,重振戒坛;著有《梵网经菩萨戒初津》八卷、《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二卷、《沙弥律仪要略述义》二卷、《二部僧授戒仪式》二卷、《羯磨仪式》二卷(以上俱收入《续藏》)。清‧守一的《诸家宗派》中南山律派,以道宣律师为第一世,十三传至金陵古林庵慧云如馨;馨传三昧寂光,为宝华山第一代。自“如”字起演派五十六字,传至浩净发圆为第十六世;其中第七世文海福聚分灯于北京,为法源寺第一代律祖,清代中叶以后颇隆盛。(林子青)
  ◎附︰陈垣〈读体〉(摘录自《明季滇黔佛教考》卷一)
  与读彻同时者有读体,中兴南山宗巨子也。然数滇僧者多称读彻,而鲜知读体。读体即见月,读彻本字见晓,故可称为滇僧之二读,又可称为滇僧之二见。然彻《阮志》误作澈,体则《鄂志》已误作礼。《一梦漫言》上曰︰“余名读体,体者身也。”又御史李模撰〈见月律师塔铭〉云︰“昔盛唐之世,有龙兴寺大律师体公,律宗推为第一,李华撰碑,称其道行贯天地,或者乘愿示现,异世而同名欤!”李华体公碑,见《文苑英华》八百六十,则体之不作礼明矣。
  尤侗《艮斋倦稿》六有华山见月律师传,云︰
  “予童子时,尝礼三昧和尚于北禅,后闻华山嗣法有见月师,恨未之识也。老至西湖,晤其高弟宜洁,示予《一梦漫言》,乃循览赞叹而为之传。
  师讳读体,云南楚雄许氏子,少好游览,尝至金沙江甸尾山,寓浪穹,迁赤宕岩,矢志修真,为黄冠三载。一日偶行松下,遇茅庵老僧,与语甚契,授以《华严经》,持归,阅至〈世主妙严品〉,翻然有省,遂诣宝洪山亮如法师剃度。已闻江南有三昧律师开戒,概然慕之,重茧而行,先入南岳,再渡大江,始遇昧公于海潮庵,计往返二万余里,行脚六年矣。
  既圆戒,充上座,讲《梵网经》,析义敷文,四座称善。师犹欿然不自足,乃于藏中检《四分广律》六十卷读之,深思研究,由是毗尼大畅。距金陵七十里有宝华山,为志公道场,年远颓废,郡人迎昧公主之。师管院务,庀材鸠工,堂构一新,至今巨刹甲东南。
  师性刚直,遇非意事,辄正色折之,即师友小过,规谏无隐。昧公尝语人曰︰‘老人三十年戒幢,若非见月,几被摧折。’临殁,取紫衣戒本付师曰︰‘以此嘱汝,总持三学。’师既嗣席,以十事誓众,门人日进。
  国初山寇窃发,入寺蹂躏,师诱致渠魁十人,设斋供毕,以大义责之,贼相顾失色,逡巡遁去。有谮于大将军者,谓华山通贼,遣数百骑执师与众僧至军前,剑戟如林,骈戮乡民无数,血溅缁衣,人人惴恐。师独整威仪,缓步历阶,合掌而立,具陈华山大路,不能禁贼往来,并前日留食解散之故,凡三问三答,辞气从容,颜色不变。巴廒二将军、陈中丞异之,悉解众僧之缚,又欲杀监院克修等三人,师争之曰︰‘我是寺主,有罪当杀我,勿累彼也。’将军益异之,并释不杀,还其田地,给帖护持,寺乃复安。
  师既解难,弥勤戒律,躬修般舟三昧,不坐不卧,不旁倚,壁立者九旬。以其余力重建殿阁,筑石戒坛,别构慈应禅林,随处说戒,如常州之天宁、真州之五台、江宁之碧峰紫竹林、宿迁之极乐。所至男女老幼,阗咽道路,戒子一千四百人,堂食三万指,法席之盛,近古以来未有也。
  论曰︰学佛而不学律,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今禅教二家,塞破四天下,而律道中衰,古心草创,三昧代兴,至见月而集大成,南山一宗,于今为烈矣。闻师修躯肉髻,貌类古佛,自滇鸡足山来者,云师是迦叶尊者化身,固宜有此,惜乎吾未见其微笑时也。”
  体公行迹,余所见尤侗此传外,有体公自撰《一梦漫言》,李模撰塔铭,方亨咸撰传,又有《得依释序文缘起》,及《南山宗统》所载传。曾为黄冠一节,缘起讳之,然《一梦漫言》未尝自讳也。师性刚直,规过无隐一节,尤侗含浑言之,李撰塔铭则直书其事云︰
  “明末甲申,昧和尚奉命开戒于大报恩寺,盛启法筵,忏荐大行皇帝,赐紫衣金帛,僧录及诸门人广延护法,将集梨园演戏,师正色拒之,昧和尚喜曰︰‘逆流把柁,须是见教授始得。’”
  所谓赐紫衣金帛者,弘光帝也。忏荐大行皇帝何事,而可继以梨园演戏耶!当时僧俗之无心肝,可概已!华山通贼一节,顺治三年事,《一梦漫言》言之甚详。清人所谓贼,即明人所谓义,师虽明之遗民,而宝华斯时,已陷于敌,师处其间,卒能镇静从容,使华山不至于封闭,非具至诚无畏之精神,曷克臻此!
  王士祯《渔洋山人文略》四,有〈游宝华山记〉,云︰“志公始居此山,名未甚着。历千余载,至明有妙峰上人者,再兴初地,三昧律师继来卓锡,见月大师亲承付嘱。予比闻其具戒精严,为人天师,至是始相见山中,一灯夜坐,往复叩击,乃知浮屠之说,与吾儒道德仁义之旨,了然不殊。”徐枋《居易堂集》十一,有宝华大律师见月小影题语,至推为“古佛现身,大千世界众生之标领”,而数滇僧者辄及彻公不及体公,何也!木陈忞目空一切,对公亦备极推崇,《宝华山志》十一有木陈撰〈见翁大和尚七十序〉云︰“海内尊宿之寿,臻七十者多矣,未尝以诗文为之祝也,今独于和尚之寿若是殷殷者何哉?是未可以举世之寿概论之也。夫天之生吾二人者非无意,而吾二人之同生于此时者亦非偶然,余之所以祝和尚者有深意焉!法运凌替,非余则谁为破魔兵而正法统?非和尚则谁能秉佛制而饬僧纪?终南济北,虽各弘宗旨,而尸罗禅那,实互阐度门,此和尚之寿,余不能不为之申祝者也。”亦可见体公当年之重望矣。
  《石奇云语录》十四有见月和尚像赞云︰“发白颜童,眉横目秀,戒光烁天,是大明咒。咦!俨然只个须菩提,趺坐蒲团绝渗漏。”《浮石贤语录》九亦有见月律师像赞云︰“持戒但束身,非身何所束?当头能坐断,是名真见月。”《百愚斯语录》十八亦有见月律师像赞云︰“绛衣斜搭半横身,高竖光幢启后尘,道继南山知有在,千华台上再来人。”石奇、浮石,天童大弟子,百愚则洞宗宗匠也。《宝华山志》十三有弘储、戒显、蒋超三家赞,而此三家赞独未收,故备录之。
  [参考资料] 《新续高僧传》卷二十九;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