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课诵


  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等法事,因其冀获功德于念诵准则之中,所以也叫功课。
  按瑜伽有四种念诵︰即音声念诵(出声念)、金刚念诵(合口默念)、三摩提念(心念)和真实意念(如字修行)。本文主要谈第一种,即所谓“清净在音闻”。追溯古代,先是经咒和梵呗等简单的念诵,晋代以后发展出忏法,再后又有《水陆》《焰口》等,唱念趋于复杂。唐代马祖建丛林,百丈制《清规》。赵宋以后,特别是明代丛林中普遍形成了朝暮课诵(也叫“二时功课”、“二课”或“早晚课”)制,与经、忏等法事相并列而成另具一格的寺院风尚。
  关于课诵的最早记载,见于《吴书》〈刘繇传〉附记后汉‧笮融的事迹里,该记说︰“笮融者,丹阳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坐断三群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这种课读,当是随着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译家们传来的。在《法华经》〈法师品〉里有︰受持法师、读经法师和诵经法师就是明证。唐‧玄奘译的《大唐西域记》里也说到卑钵罗石室苾刍设坛念诵的故事。在东晋《高僧法显传》中,记述古代斯里兰卡佛牙出行礼拜念诵(法事)的盛况云(大正51‧865a)︰“狮子国(中略)佛齿,当出至无畏山精舍,国内道俗欲植福者,各各平治道路严饰巷陌,(中略)然后佛齿乃出中道而行,随路供养到无畏精舍佛堂上,道俗云集,烧香燃灯,种种法事,昼夜不息,满九十日,乃还城内精舍。”以礼拜念诵为主的种种法事,昼夜不停,同我国宋代以来丛林下的九旬胜会和一些地区的佛诞等节日有类似之处。唐玄宗曾经诏不空诵《仁王经》,代宗“勒百沙门于禁中念诵,谓之内道场”,又勒“灌顶道场,选沙门二十七员,为国长诵《佛顶咒》(《佛祖统纪》〈祈祷灾异〉)。朝廷如此提倡,寺僧如何当可想见。《佛祖统纪》卷五十三在〈持诵功深〉条下,列举了从东晋安帝(397~418)到赵宋光宗(1190~1195)历七百余年道俗念诵佛经的突出事例十九起,可见,提倡课诵,历史悠久。
  古代印度和印尼等国佛教流行的地区,普遍讽诵马鸣所作的赞佛诗歌(《佛所行赞》)。他们认为该诗字少义多,能使“读者心悦忘倦”(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赞咏之礼〉)。这相当于我国的赞呗念诵。
  我国曹魏‧陈思王诵读佛经,“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又作《鱼山梵》(亦称《鱼山呗》)六章,“纂文制音,传为后式”(《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呗赞篇〉)。
  古印度讽诵佛经是奉行“三启”仪制,首先颂扬马鸣所集的赞佛诗文,其次正诵佛经,然后陈述回向发愿。全过程是“节段三开”,所以叫做三启。“经了之时,大众皆云苏婆师多”,“或云娑婆度”(同前〈赞咏之礼〉)。这种“三启”式的念诵法,就是我国汉地古今法事念诵的基本仪制。举行任何一堂法事,总是安排先赞(或“香赞”,或“赞偈”等),次文(经咒本文、有关仪文等),末了回向发愿(或偈或文,或偈文兼举)这种基本形式。只是后缀的大众同声念苏婆师多或娑婆度,在汉地念诵仪里少见,但也有某些法事的文末称“善”或“善哉”的。娑婆度就是善哉之意。苏译为妙,婆师多译为语,意思是赞叹经文为微妙语。
  我国的念诵仪制始创于东晋‧道安,他制僧尼轨范三则︰“一曰行香定座上讲之法(即讲经仪);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即课诵斋粥仪);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即道场忏法仪)。这三条对佛教的影响极为深广,为后来各种法事仪制的开端。宋明以来寺院逐渐普遍奉行的朝暮课诵,当亦导源于此。
  南朝梁代就有舍宅为寺的记载(《古今图书集成》〈神异曲‧释教部〉)。唐‧百丈怀海“别立禅居”,“合院大众朝参夕聚”(见《景德传灯录》卷六附〈禅门规式〉)。《大宋僧史略》卷上〈别立禅居〉条下更引申说︰百丈怀海“有朝参暮请之礼,随石磬鱼为节度”。元朝廷令百丈山德辉编订《敕修百丈清规》的〈殿钟〉条下载明︰“住持朝暮行香时”鸣钟七下。同书〈磬〉条下又载︰“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时”值殿者鸣磬,“大众看诵经咒时”鸣磬。可见禅僧修行,此时即已具备朝暮课诵的雏形。在北宋《崇宁清规》和南宋《咸淳清规》中还属阙如。不过,后来《朝暮课诵》所定的内容,包括晚课《蒙山施食》在内的大部份,全是宋人分别集、撰而成,这可说明当时已有某些寺院,甚至某些地区实行早晚课,只是还不普遍,所以直到宋末的《咸淳清规》里还没有明确的反应。和之际,朝暮课诵渐趋定型,奉行的范围遍及各宗各派大小寺院和居家信徒,成为所有丛林必修的定课。例如,明‧通容编《丛林两序须知》规定︰首座“早晚课诵勿失”、书记“早晚随众课诵”和监寺“早暮勤事香火课诵勿失”等等。莲池的《云栖共住规约》上集末规定︰“晨昏课诵,不得失时偷懒,违者依例罚钱十文。”同书附集〈学经号次〉条下又有“晨昏”定课的规定。清‧仪润的《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等更明确了早晚课诵的具体内容,并在〈禅堂规约〉条下规定“行坐课诵受食出坡等不随众者罚”。
  古代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也有课诵的规定,但与我国不尽相同。唐‧义净在记述那烂陀寺的礼诵时说(大正54‧227a)︰“那烂陀寺人众殷繁,僧徒数出三千,造次难为详集。寺有八院,房有三百,但可随时当处自为礼诵。然此寺法差一能唱导师,每至晡西(下午三到五时),巡行礼赞。净人童子持杂香花,引前而去,院院悉过,殿殿皆礼。每礼拜时,高声赞叹,三颂五颂,响皆遍彻,迄乎日暮,方始言周。”(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斯里兰卡的“坎第”胜区,当地常常有人于鹳鸣时攀跻高峰瞻礼佛迹。
  我国古德定日课于朝暮二时,自有其依据。《二课合解》的作者观月兴慈在叙述古哲为什么要建立课诵于早晚时指出︰“朝暮不轨,犹良马无缰。”(〈重订二课合解自序〉)这是说佛徒朝暮需以课诵来作为自身的轨范。朝指五更,为日之始、昼三时之初,佛徒从钟声破夜警醒而起,盥洗毕,即上殿课诵,则期思维以还净。暮为日晡,隶属昼三时之末,功课礼诵,乃冀觉昏而除昧。所以二时功课之设,成为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规制。
  二时课文,全属大乘藏摄。如《楞严》《大悲》等咒,《阿弥陀经》《忏悔文》《蒙山施食》以及称念佛号。因此,礼诵课文的人要做到︰身体端肃,口出清音,音随文观。二课全文,分为三个部份︰(1)早自《楞严咒》始,晚从《弥陀经》起,各至称念佛号、三菩萨止为课诵正文。(2)在三菩萨后,早晚各有回向文和三皈依为普结回向。(3)每逢朔望等还有二时祝赞等为祝祷护神。兹依次简介如下︰
  (1)课诵正文︰早课首先是《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简称《楞严咒》。梵语首楞严,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咒字前人主张不译不解,但后来有人指出为“明”,持咒义为持明。此咒五会,总名为《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译大白)“般怛啰”(译伞盖)无上神咒》,是与《楞严经》(显义)相依持的密义。宋、元以来一直盛行,特别是南宋和元两代,丛林每年于安居结制中定有三月(农历四月十三至七月十三)为期的楞严会制,节日、祝厘、祈祷、荐亡等无不讽诵。所以被定为日课之首。
  在念《楞严咒》之前,还要先诵与此密切关连的阿难赞佛发愿偈十八句。依《朝暮课诵》顺序︰《楞严咒》后为《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经》,但多数丛林不诵《大悲》《十小咒》,迳由《楞严咒》接诵《心经》。
  《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玄奘译,流通讽诵,皆用此本。不同的译本现存的有法月译、题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六种,此外还有已佚译本,藏、蒙、满文等译本,大体与法月译本相近。本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0一至卷四0五,各品说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和功德,本经是其中的撮要单行,以故译本略去首(序)尾(流通)二分。实为大部《般若》之中心,该六百卷经义,所以题名叫《心经》。
  《心经》末了,唱颂整个般若部的总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接唱“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秘密咒”等十二句回向偈,结上起下,功德回向十界,祝愿国泰民安。连唱念佛赞偈八句,颂扬弥陀因地发愿,果圆度生。此二偈前者是宋‧真歇清了所作,后者为择英所撰。赞偈接念佛号绕行,归位后称三菩萨,早课正文完毕。
  晚课首先是《佛说阿弥陀经》,又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姚秦‧鸠摩罗什译,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之一。不同译本有唐‧玄奘《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其主要思想是广陈极乐依、正庄严令人起信,特劝发愿求生和持名立行。经后附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即《往生咒》)三遍。接诵《礼佛大忏悔文》。梵语忏摩,华言悔过。忏悔是华梵结合。忏表消除已往的宿业,悔意不造未来的新愆。忏悔全文为四个部份所组成︰第一“大慈大悲愍众生”四句偈为赞礼诸佛;第二从“南无皈依”至“阿弥陀佛”为皈依三宝;第三自“如是等”至“我今皈命礼”为忏罪陈善;第四由“所有十方世界中”至末了为发愿回向。此文是宋‧不动依《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整理,前增五十三佛,后缀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和普贤十大愿偈,共成一0八顶礼,以表愿断一0八烦恼之意。一0八礼的礼法是︰初四句、金刚上师、皈依佛法僧三句、“我今发心”至“三菩提”、尽虚空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各一礼,如来十号一礼,八十九佛八十九礼,“如是等”至“今皆忏悔”、“今诸佛世尊”至“我今皈命礼”、所有十方世界中八句、于一尘中尘数佛八句、以诸最胜妙华鬘十二句、我昔所造诸恶业四句、十方一切诸众生四句、十方所有世间灯四句、诸佛若欲示涅槃四句、所有礼赞供养福四句、愿将以此胜功德十六句各一礼,合满其数。在唐‧不空译的《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卷末附有说明(大正12‧43b)︰“右此三十五佛名并忏悔法,(中略)五天竺国修行大乘人,常于六时礼忏不阙。”可知礼忏一法很早就是天竺大乘人的常课。我国古人虽把忏悔课文定为一0八礼,实际除了个人如法礼诵而外,在丛林里多是跪诵而不礼拜。《忏悔文》后为《蒙山施食》。蒙山是宋‧不动修行居处,位属四川雅州。他认为讽诵和忏悔而后,就应利及幽冥。所以依据密部教典,集成施食仪文,共十二段,始从“若人欲了知”(《华严经》偈),终至回向,加赞偈念佛,称三菩萨,晚课正文告竣。
  (2)普结回向︰大乘佛教的任何礼诵等法事,后面总是随着回向仪文,意思是把所修功德回转过来(从自己转向他人、各方,从事相转向理体等),向给各个方面,类属发愿;往往又与发愿文合在一起称作回向发愿文。朝暮课诵在三菩萨后就是此文。一般丛林之下,早课用引磬跪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即“一者礼敬诸佛”至“十者普皆回向”十句,又名《十者》。有的丛林不唱《十者》,而唱《怡山文》或《华严文》;后接“四生九有”等四句,普为众生发愿;再接三皈依早课毕。晚课在三菩萨后,也同样用引磬跪白“十方三世佛”等《大慈菩萨发愿偈》,或宋‧遵式所作“一心皈命”等《小净土文》。接着是《警策大众偈》和《普贤警众偈》。前者是《出曜经》中叙述佛陀因见三条大鱼被惊涛浸灌,流入浅水,各自挣脱厄难的情景而说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偈。后者“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是警策行人应当奋勇前进,不可稍有松懈。此二偈合在一起,很早就为丛林念诵仪中采用,北宋《禅苑清规》卷二〈念诵〉条下采录此文,以后各种清规和念诵集也多收录。晚课最后也与早课一样,以三皈依告竣。
  (3)祝祷护神︰朝暮课诵,按说到了三皈,就算结束。但每逢朔望,还有早祝韦驮、晚祝伽蓝等举。自从唐‧道宣《感通录》载了南天王部下的韦将军周行东、南、西三洲,保护佛教的故事传出后,佛寺对此颇感兴趣,因而后来渐渐形成韦驮的塑像,为寺院的主要护法神之一,号称韦驮菩萨。伽蓝是梵语,义为众僧园,即僧人同修共学和生活的园地。据记载︰佛世有美音等十八位护法神保护伽蓝;我国陈、隋以来佛教界流传着关羽归佛等故事,所以在伽蓝神里,后来有了他的塑像。祝韦驮︰是在早三皈后举念“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三称,《天女咒》三遍,唱《韦驮赞》。祝伽蓝︰是在晚三皈后,仪与祝韦驮同,只是念诵与唱赞的内容更换。
  一年四节(结夏、解制、冬至、农历元旦)进行祝圣报国土恩︰早课唱《宝鼎》《圣无量寿光明王咒》,白《大祈祷文》,称念护国仁王菩萨摩诃萨,接《楞严咒》做早课。此时悦众同监院等一班人出殿门,依次至四圣前做小祈祷。先至韦驮前站班毕,唱“香云盖”三称,念《天女咒》三遍,“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三称,悦众白《祈祷文》,唱《韦驮赞》毕。然后依次伽蓝、祖师、监斋前,仪同,念诵、白文和唱赞各各更换。
  此外,每逢佛、菩萨、祖师等诞、忌和成道等祝仪;午前殿、堂上供等仪,具如《禅门日课》所载,兹不赘述。(王新)
  [参考资料] 《禅门日诵》;台湾‧宏法寺编《佛门必备课诵本》;镰田茂雄《中国の佛教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