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谛(梵satya,巴sacca,藏bden-pa)


  此语有若干不同意义。通常指真实不谬,亘万世而不改的真理。此外,有真实、明确、开悟、原理、项目诸义。《增一阿含经》卷十七云(大正2‧631a)︰“实有不虚,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谛。”《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云(大正27‧398a)︰“实义是谛义,真义、如义、不颠倒义、无虚诳义是谛义。”又,《四谛论》谓“谛”有七义,该书卷一云(大正32‧377a)︰
  “谛义有七︰(一)不倒是谛义,譬如火相;(二)实有是谛义,如经中说;(三)无变异是谛义;(四)无二行是谛义,譬如树提伽蛇耶达多行;(五)不更起是谛义,从此智不更起,不同火轮智;(六)不相违是谛义,譬如业及圣戒;(七)文义相称是谛义,何以故?言苦者必苦为义。由此七义故名为谛。”
  此上所举,皆以理法之真实不虚为“谛”。
  关于谛之种类,诸经论颇有异说,《大智度论》卷八十六述说一谛;《大般涅槃经》卷十三、《中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等则说真俗二谛(又名胜义谛、世俗谛),于胜义中审实称为真谛,于世俗中审实称为俗谛,俗谛又可分世间世俗、道理世俗、证得世俗、胜义世俗四种。胜义谛可分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四种。此外,亦有七种二谛、十种二谛等。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述说空、假、中三谛,《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说空、色、心三谛。此外,尚有隔历三谛、圆融三谛。而《中阿含》卷八〈众集经〉及诸经论则广说苦、集、灭、道四谛;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五则列出十谛。即︰世谛、第一义谛、相谛、差别谛、说成谛、本谛、生谛、尽无生智谛、令入道智谛、一切菩萨次第成就诸地起如来谛。《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又说有谛、无谛等十六谛,《金七十论》且谓有自性等二十五谛。
  [参考资料] 《成实论》卷十一;《二谛义》卷上;《摩诃止观》卷三(上);《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中观论疏》卷十(本);《大乘义章》卷一、卷三(本);《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二;《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