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贤愚经


  十三卷。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凉州(今甘肃武威)沙门慧觉(一作昙觉)等译。一名《贤愚因缘经》,是叙述因缘故事的典籍。汉译而外,还有藏文、蒙文译本。收在《大正藏》第四册。
  译者慧觉、威德等八人,曾西行求经至于阗(今新疆和田)大寺,遇见当地五年一次举行的般遮于瑟会。会中长老各讲经律,他们八人分别听了记录下来,译成汉文,于公元445年回到高昌,综集成为这一部经,又经过流沙,送到凉州,凉州名僧慧朗将它题名《贤愚经》。以后由凉州传入建业(今南京市)。这是此经的传译经过(见《出三藏记集》卷九〈贤愚经记〉)。
  本经汉译本原为十三卷,后世分卷较多。北宋开宝藏本及高丽藏本作六十二品,以后各藏作六十九品。本经的各品内容,各包含一段长短不同的因缘故事,还层迭地引出几段因缘。而与本经各品相同或类似的因缘,也有时见于汉译各经律中。
  本经通常被视为譬喻类佛典(按其内容,实有“记别”、“因缘”、“譬喻”、“本事”、“本生”五类)。这是因为在它以前传来同类的经,多题为“譬喻经”。如支娄迦谶译《杂譬喻经》(一卷)、失译《杂譬喻经》(二卷)、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二卷)、道略集《杂譬喻经》(一卷)、鸠摩罗什译《众经撰杂譬喻经》(二卷),都是“牵引物类,转相证据”(《出三藏记集》卷九〈譬喻经序〉),正与本经旨趣相同。
  本经又和《撰集百缘经》(十卷,吴‧支谦译)、《杂宝藏经》(十卷,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称为汉译譬喻文学中的三大部。本经的第一品在宋、元、明刻本大藏经上即题为《杂譬喻经》(或品),藏文译本也题作《杂譬喻品》,并称全经为《贤愚杂譬喻经》。似乎本经初翻来时原称为《譬喻经》,经过慧朗的斟酌,为了避免与其他各种譬喻经名重复,才给它另题名为《贤愚经》。他说︰此经所记,源在譬喻;譬喻所明,兼载善恶;善恶相翻,贤愚之分也。前代传经已多譬喻,故因事改名号贤愚焉。至于《贤愚因缘经》一名,《开元释教录》始见记载,可见“因缘”二字是后人所加的。
  本经内容,不出六度修行的范围。有轻灵的寓言,有神奇的传说,有生动的叙事,也有隽永的说理。各品对它所从出的经律,有的经过删节,有的经过扩充或修饰。随说法者的善巧,而衍说经文的方式,中国后来的俗讲文学,好像也渊源于此。
  本经的影响颇为广泛。在汉文撰集的《法苑珠林》《经律异相》等中,常引用到它。藏文译本据德格版和奈塘版目录载为法成所译,译时约在850年左右,内容分十二卷五十一品。1310年后,又译成了蒙古文,题名《譬喻大海》,分十二卷五十二品。近代施密特由藏文本译成德文,1843年出版。另有戈登的英译本,于1953年出版。(隆莲)
  [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二;《开元释教录》卷六;《藏族文学史》第二编第七章;方广锠《佛教典籍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