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贵霜王朝(梵Kushan、Kuṣāṇa)


  西元一世纪末至三世纪中叶,统治西北印度与中亚的王朝。西元前二世纪末,月氏为匈奴所败,遂渐西移,至阿姆河一带,征服希腊人所建的大夏。进入大夏的月氏,分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都密等五部翕侯统治。其中,贵霜翕侯统有瓦罕(Wakhan)溪谷的西部。西元一世纪末,贵霜侯丘就却(Kujura)攻灭其他四翕侯,又侵安息(阿富汗南部),取高附(今喀布尔),灭濮达(在阿富汗境内)、罽宾(迦湿弥罗西北),统领喀布尔河流域,建立贵霜王朝。
  丘就却享年八十余而逝,子阎膏珍(Wema Kadphises)继王位,更进兵印度河流域及其以东的地区。至第三代王迦腻色迦(Kaniṣka)时,又入侵恒河一带,统治北印度,且定都于犍陀罗地方的布路沙布逻(Puru-ṣapura,或作丈夫城,即今巴基斯坦的白夏瓦),形成继阿育王以后,横跨北印度、中亚、伊朗的大帝国。但此帝国自迦腻色迦王殁后未几,势力渐衰,后为三世纪兴起于波斯的萨珊王朝所灭。
  贵霜王朝的经济甚为繁荣,在第二代王阎膏珍统治时期,王即曾遣使至罗马以开交通,并取其地之黄金铸造货币。及迦腻色迦王时,更热心于东方贸易。从现今新疆的和阗附近至塔克拉马干沙漠南侧一带,分布颇多迦腻色迦王时代及其他时代的贵霜朝货币,可知贵霜王朝的经济范围包括此等地方。
  又,此王朝融合了印度、中国、希腊、塞族等多种文化,文化相当昌盛。其中,受希腊文化影响尤为深远,曾产生希腊式的犍陀罗佛教美术。此种艺术风格除影响同时代之中印度摩突罗、南印度阿摩罗婆提(Amaravatī)的雕刻之外,并随着佛教的东传,而影响到中国的佛教艺术。如云冈石窟的雕刻即带有犍陀罗艺术的色彩。
  另外,迦腻色迦王曾积极保护佛教,除在首都郊外建寺造塔之外,相传亦曾促成第四次结集,使犍陀罗成为佛教中心,说一切有部之教义亦在该地风行一时。佛教诗人马鸣即活跃于当时,而大月氏人支娄迦谶、支亮、支谦等多位学僧亦曾至中国,传布佛教,翻译佛典。
  [参考资料] 《后汉书》卷八十八〈大月氏〉;《杂宝藏经》卷七;《大唐西域记》卷二、卷三;古正美《贵霜佛教政治传统与大乘佛教》;高田修着‧高桥宣治译《佛像的起源》第四章(《世界佛学名著译丛》{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