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具称赞歌、赞颂。指赞美佛菩萨及祖师等功德伟业之韵文章句。其篇幅长短不一,长篇如马鸣《佛所行赞》《普贤菩萨行愿赞》等;短篇如《七佛赞呗伽陀》《揵稚梵赞》等。《高僧传》卷十三云(大正50‧414c)︰“东国之歌也,则结韵以成咏,西方之赞也,则作偈以和声。虽复歌赞为殊,而并以协谐钟律,符靡宫商,方乃奥妙。”据此可知,印度的“赞”都是具有音乐性、可以歌咏的。
  印度自古即有赞歌,《大事》中载有不少对佛陀之赞咏,而《往世书》中有关毗瑟奴、湿婆等神祇之赞歌,其性质亦与此相同。此外,诸经中亦颇多赞叹佛德之“赞佛偈”。
  中国佛教之“赞”始自东晋‧支道林《释迦文佛像赞》《阿弥陀佛像赞》《诸菩萨像赞》。其后有北魏‧昙鸾《赞阿弥陀佛偈》、唐‧善导《往生礼赞》、宋‧仁岳《释迦如来降生礼赞文》等。另有敦煌出土者,如《净土礼赞》《大乘净土赞》《道安法师念佛赞》等。此外,我国历代文学家也颇多此类著作。在宗教文学史上,“赞”也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式。所赞咏的对象也扩大为佛、菩萨、祖师大德、佛经、法义等等。
  在日本佛教史上,在赞歌方面,也有一种独特形式之和赞,广行于民间。此外,有题在画像上方之五言、七言等语句,或记载于僧传篇末之简单颂文等,此亦被称为“赞”。
  ◎附一︰〈赞叹〉(编译组)
  赞叹(梵varṇa,藏bsṅags-pa),指以偈颂等赞扬歌叹佛德。略称赞或叹。如《无量寿经》卷下云(大正12‧277c)︰“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著无碍。”又如《胜鬘经》〈如来真实义功德章〉云(大正12‧217a)︰
  “胜鬘及眷属,头面接足礼,咸以清净心,叹佛实功德,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
  关于赞叹的语义,有诸种说法。《大智度论》卷三云︰“赞叹者,美其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故言叹。”又,《法华经文句》卷三谓其有寄言叹、绝言叹二种;将叹寄于言语中,名之为“寄言叹”;若言语不能尽,以心咨嗟,称“绝言叹”。
  世亲之《往生论》认为赞叹系往生净土之行法,为五念门之一。其文云(大正26‧231b)︰“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又,善导《观经散善义》所举出之五种正行中,赞叹与供养同为第五正行。
  关于赞叹与称名(称念佛名)之异同,《往生论注记》卷四及《论注拾遗钞》卷下皆谓称名摄于赞叹之中。然日本之净土真宗则以为自行以偈等赞叹佛德,是自力定散机之所修,并非真正赞叹。该宗认为真正之赞叹乃在称名。
  ◎附二︰白居易〈六赞偈并序〉(摘录自《白居易集》卷六十八)
  乐天常有愿,愿以今生世俗文笔之因,翻为来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也。今年登七十,老矣病矣,与来世相去甚迩,故作六偈,跪唱于佛法僧前,欲以起因发缘,为来世张本也。
  赞佛偈 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我今尽知,无如佛者。堂堂巍巍,为人天师;故我礼足,赞叹归依。
  赞法偈 过见当来,千万亿佛;皆因法成,法从经出。是大法轮,是大宝藏;故我合掌,至心回向。
  赞僧偈 缘觉声闻,诸大沙门;漏尽果满,众中之尊。假和合力,求无上道;故我稽首,和南僧宝。
  众生偈 毛道凡夫,火宅众生;胎卵湿化,一切有情。善根茍种,佛果终成;我不轻汝,汝无自轻。
  忏悔偈 无始劫来,所造诸罪;若轻若重,无大无小。我求其相,中间内外;了不可得,是名忏悔。
  发愿偈 烦恼愿去,涅槃愿住,十地愿登,四生愿度。佛出世时,愿我得亲,最先劝请,请转法轮。佛灭度时,愿我得值,最后供养,受菩提记。
  [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广弘明集》卷十五;《鸣沙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