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赞宁(919~1001)


  北宋律宗僧,《宋高僧传》之作者。湖州(浙江)德清人。俗姓高。其先祖为渤海人。初于杭州祥符寺出家,后入天台山,受具足戒。师博涉三藏,尤精南山律,辞辩宏放,无人能挫其论锋,时人誉称为“律虎”。兼通儒、道二家典籍,又善文辞,深受王侯名士敬仰。吴越忠懿王慕其德风,任其为两浙僧统,并赐号“明义宗文大师”。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蒙敕赐号“通慧大师”,并晋住开封左街天寿寺。其后,历任翰林史馆编修、右街僧录、左街僧录等职。咸平四年(一说至道二年,996)示寂,世寿八十三。追谥“圆明大师”。著作颇多,除《宋高僧传》之外,另有《大宋僧史略》《鹫岭圣贤录》《内典集》《外学集》等书。
  ◎附︰牧田谛亮着‧索文林译〈赞宁与其时代〉(摘录自《中国近世佛教史研究》第三章)
  赞宁到了六十多岁,携阿育王寺的佛舍利进入宋朝京城汴梁(今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6)之后,赞宁才开始发挥了他的抱负。此时吴越王钱氏降宋,赞宁随着钱俶携阿育王寺真身舍利塔进京。太宗在滋福殿召见,一日七次宣召,询问天台石桥、方广寺五百罗汉和高达五丈多的大瀑布崖上的石梁的情况,赞宁在当时的活动情形为︰
  (1)与钱氏一族中的忠懿王、宣德节度使钱湛、奉国节度使钱亿、越州刺史钱仪、金州观察史钱俨、工部侍郎钱昱都有亲密的交往,此外并与卫尉卿崔仁冀、工部侍郎慎知礼、内侍致仕杨恽等互相唱和应酬诗文。
  (2)吴越的文风隆盛,直接间接刺激了赞宁对于儒学的关心,当时江南佛教界有贯休、灵彻齐已等儒僧。赞宁并受光文大师汇征教以文格(文体),前进士龑霖授以诗诀。因此赞宁的声望日隆,文学日盛,在钱塘有数的名僧中有`四虎。即契凝──论虎、义从──文虎、晤恩──义虎、赞宁──律虎。他在吴越为副僧录及两浙僧统达数十年之久,对吴越佛教颇有贡献。赞宁获得“明义宗文大师”的师号即在此时。据他在《宋高僧传》中所记,他和钱塘慈光院文备(926~985)、净光大师义寂等都有亲密的交往。
  吴越王钱氏(908~979)于太平兴国三年五月在宋室统一进迫的压力下,将其国土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户兵丁十一万五千三十六,献与宋帝,而保全了一族的安宁。赞宁也随钱俶奉阿育王寺真身舍利塔入京,谒太宗于滋福殿,一日七宣,备受太宗存问。
  太宗亲赐赞宁紫方袍,改号“通慧大师”,深得太宗信任,驻锡于汴京左街天寿寺。
  赞宁老年与卢朱崖、李穆等讲论儒学及名理诸论,在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有下面一段有趣的记述︰
  安鸿渐街行遇赞宁与数僧相随。鸿渐指而嘲曰︰“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郑谷诗“爱僧不爱紫衣僧”)赞宁应声曰︰“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亦载︰
  太祖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曰︰“不拜。”问其故。曰︰“现在佛不拜过去佛。”上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
  以上的记述也许不一定是事实。但却可看出在北宋初期,官僚知识阶级对佛教乃至赞宁的观感。其后元祐党人吴处厚所著《青箱杂记》卷六中有︰“近世释子多务吟咏,唯国初赞宁独以著书立言,尊崇儒术为佛事。”可谓允当之评论。
  赞宁在太平兴国六年(981)被任命为右街副僧录,掌右街教门之事。七年,受诏归杭州,先后七年纂修《高僧传》。端拱元年(988)七十岁再度入京。淳化元年(990)参知政事苏易简奉太宗旨意,编纂三教圣贤事迹,由太一宫道士韩德纯编述道教,赞宁编述佛教,著作了《鹫岭圣贤录》。这本书现在已经失传了。很明显的其中是向三教归一的方向迈进的。编纂的人都是当时的各教权威。王禹偁的《小畜集》卷十中载有,在著书完成之时,赞宁在这一年是充任左街讲经首座。(中略)
  至道二年(996)赞宁以七十八岁高龄,蒙恩命受洛阳佛教教团监掌。在这一年首都文人之间因袭白居易的故事,常常召开九老会的雅集,当时以总理宋初大文化事业的李昉(著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为中心,成员有宋琪、杨微之、魏丕、李运、朱昴、武允成、张好问及方外沙门赞宁等九人。而以八十五岁且文名贯于当时的张好问为笔头(文首),其余都是近乎八十岁高龄的人,对于绘画赋诗朗咏都有研究素养,可以说是一个风雅高尚的集团,后来因为蜀地叛乱,出兵四川,九老会也一时不得不中断了。在白居易之后以诗论话体闻名当世的王禹偁,对于佛教并不抱有好感,然而对于赞宁则以师事之,在他的《小畜集》中记有向赞宁呈送诗词的事情。
  此期间,赞宁开始著作《高僧传》,到了咸平二年(999)加以重修为《僧史略》,这是他的最后著作。总其一生所著内外之学计数百卷,年逾八十,仍为护教而努力,他经历了史馆编修、左街僧录之职,于咸平五年以八十五岁高龄,于杭州祥符寺示寂,葬于钱塘龙井坞,门弟子有显忠、智轮(见于进呈《宋高僧传》表中)。天圣七年(1029)法孙宗盛,将赞宁遗骸付诸荼毗,重新祀奠。崇宁四年(1105)徽宗加谥为“圆明大师”,旌表其学行,更四十年后,绍兴十四年(1144)法道重刊《僧史略》,再度确定了赞宁佛先道后之主张。
  [参考资料] 《佛祖统纪》卷四十四;《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释门正统》卷八;《律苑僧宝传》卷八;《佛教人物史话》(《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