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赤松德赞(藏Khri-sroṅ lde-btsan;742~797)


  八世纪时的西藏国王。又作吃□双提赞、乞黎苏笼腊赞、赤松带赞。十三岁(755年)即位。他不仅奠定了吐蕃全盛时代的基础,也巩固了佛教在西藏的势力。西藏史籍常将他与松赞干布、徕巴瞻并称为“三大法王”。
  赤松德赞即位之初,宰相仲巴结(Ma-shaṅ)等乘其年幼,企图扑灭松赞干布以来的佛教势力,他们借口历代藏王的短寿、国家的兵连祸结都是源于弘扬佛法,于是流放学僧、烧毁佛典、废大昭寺为屠宰场,并将寺中的释尊像埋毁于地下。赤松德赞年长后,了解先代对佛教所作的努力,决心致力于佛法的弘扬。他曾先后派遣桑希(Saṅ-shi)及赛曩(Sbagsal-snaṅ)至中国及印度求法;更派人至印度迎请学僧寂护(śāntiraksita)及莲华生(Padmasambhava)前往西藏讲经说法。
  寂护与莲华生到西藏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印度佛教建立根据地──兴建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桑耶寺(Bsam-yas)。由于为俗人剃度出家必须有十位受戒十年以上的僧人在场,赤松德赞乃特地派人到印度请十二位“说一切有部”的僧人,协助寂护完成为“七觉士”(西藏第一批出家众)授戒的仪式。
  赤松德赞为了兴隆佛法,不断召集西藏内外学僧从事经典的翻译、研究,更于各地设立僧院,造就译经人才。印度诸大论师静命、无垢友、佛密、静藏、清净师子等,都是在这段时期进入西藏,协助译经工作。此外,赤松德赞也邀请密宗大德法称,传授瑜伽部金刚界大曼荼罗等灌顶;请迦湿弥罗国的胜友、施戒等,传授戒法;请汉僧传授参禅修定,使西藏佛教在大小、显密、禅教、讲修上,兼容并蓄,盛极一时。根据《布顿佛教史》的记载,西元788年,赤松德赞更在桑耶寺的登噶尔(Pho-braṅ ldan-dkar)宫殿请诸学僧编纂已译经典的目录《登噶尔目录》。这也是西藏第一部有组织的大藏经目录。总之,西藏佛教在赤松德赞时代有了崭新的发展,其盛况连后来的印度’学僧阿底峡都赞叹说︰“尔时佛法兴盛,虽印度似亦所未有。”
  赤松德赞晚年,以中国禅僧摩诃衍为首的汉地佛教在西藏逐渐取得势力,并与印度佛教引起纷争。为了解决愈演愈烈的争论,赤松德赞乃召集两派僧人在桑耶寺进行辩论,并按照印度的习惯,在辩论者中间放置花环,规定最后由失败者为对方献上花环,然后离开西藏。据说这场辩论断断续续进行了三年之久(792~794),摩诃衍一派曾一度占上风,但最后还是败给寂护的弟子莲华戒(Kamalaśīla)而返回内地。从此,汉地佛教顿门派(西藏佛教史籍的称法;称印度佛教为渐门派)的教法遭西藏否定。赤松德赞更下令禁止汉地佛教经典的流通,以及禅宗教法的修习。但禅宗的教法并未因此而在西藏断绝,后期西藏佛教的教义及修行方法仍多少受其影响。
  赤松德赞在印度佛教战胜苯教和汉地佛教之后,为了进一步平息印度佛教内部的宗派斗争,规定传持“说一切有部”的戒律,禁止翻译其它宗派的律典,同时宣布龙树所传的中观论是佛法的准则。此外,在拉萨、山南建札叶巴寺及钦浦寺,培养僧人;下令西藏王朝辖区内一律崇信佛教,以防止苯教复兴;并率全体大臣发誓,尊崇佛教,永不动摇等,这些举措都使印度佛教在西藏取得优势,树立巩固的地位。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上;《新唐书》卷二一六〈吐蕃〉上;《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王沂暖译《西藏王统记》;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青史》;佐藤长《古代チベット史研究》卷下;P. Demieville着‧耿升译《吐蕃僧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