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走火入魔
此词为道教用语。原意指修炼内丹时所产生的弊病。为“走火”与“入魔”二种现象的合称。“走火”指修道者在筑基、炼精阶段所产生的偏差,即在入静之时内心著相,失去自制而产生遗精等现象。“入魔”多半发生在炼□、炼神阶段,即在修行过程中产生精神错乱、幻听幻视等失控现象。
此词也被佛教界所沿用。通常指坐禅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幻觉及身心的各种病态现象。智顗《摩诃止观》中将其归纳为令人病、失观心、得邪法三类。其中失观心指见种种幻相,心被扰乱,难以修观入定;得邪法分为有、无、明、暗、定、乱、愚、智、悲、喜、苦、乐、祸、福、恶、善、憎、爱、强、软等多种。
一般而言,佛教也说有妨碍修定的魔。如《摩诃止观》卷八说有□惕鬼、时媚鬼、天魔三种。《楞严经》更详说修禅定者分破“五阴”境界时,各有十种“阴魔”会乘虚而入。但是佛教更强调,妨害禅定的主因是修禅者内心之是否稳定或是胡思乱想。如《楞严经》卷九云(大正19‧147b)︰“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关于如何防止走火入魔,《摩诃止观》说有觉诃(指识别魔障为那类鬼神所致,呼其名而呵斥之)、持诵(指诵戒本、佛名、咒语等)、止观三类,而以止观最为有效。另从大乘佛教“圆教”的观点来看,佛魔皆因内心产生分别之意念而有,若一念不生,则佛魔皆空。各种难以自控的心理波动,自然会平息。
◎附一︰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第五章第三节(摘录)
《起信论》云︰“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讲记》︰研经究理,不妨自己修学;修习禅定,必须依止师友而修。以修习过程中所现起的种种境界,如不能正知,即易为邪魔所惑乱了。“或有众生无善根力”,这是所以起魔招邪的因由。无善根力,即是善根力薄;或因过去熏集的恶业多,或以前没有积集广大的福智资粮,或动机不正确,或戒行不清净,这都称为善根无力。因善根力薄,即“为诸魔外道鬼神”“所惑乱”。诸魔,是魔王魔眷属等。外道,是邪教师的修持者,以咒力、术力来诳诱。鬼神,如堆惕鬼,精媚神,实可摄罗刹夜叉等一切鬼趣。诸魔、外道、鬼神的惑乱行者,主要的方法,为软诱与硬迫。“若于坐中现形恐怖”,即现种种可怖畏相,使修行的骇得发狂。如释尊降魔时,魔王以魔军刀枪等来逼害。“或现端正男女等相”,以引生行者的贪欲心。如释尊成道前,魔女作种种媚态来惑乱如来。对于这些魔事的对治法,大乘法说︰但观一切法空不可得,魔事、佛事自性本空,魔事即顿灭。这是破魔事的根本方法。本论说︰“当念”这一切是“唯心”的,所现起的“境界则灭”;无论如何可怕可爱,行者也“终不为”他所“恼”乱了。一切境界,都是由心而现起的,能了知唯心所现,外境本空,魔] 的境界就惑乱不了自己。若把魔现的境界,取相为真实的,或瞋或怖或爱,那就落入魔邪的圈套了。
《起信论》云︰“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着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讲记》︰上来的魔事,还容易了知;此下的魔事,更容易受他的诳惑。此中有四对八事︰
(1)现形说法一对︰“或现天像、菩萨像”,“作如来像相好具足”,以及现父母像、善知识像、比丘像等;这是现身。修习真如三昧,不依一切而修,所以一切形像现前,即使是佛菩萨像,也决为魔邪的诈现。这些佛菩萨像,还能为修行者,“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陀罗尼,译为总持,如密宗的咒语,也称陀罗尼。有些修行的,见到什么天或什么菩萨,为说种种咒语。布施到智慧,即六波罗密。诸魔所说的六度,是取相的相似修。说平等空到是真涅槃,是不即缘起的空义。或因而堕入小乘,或因而落入断灭见,拨无因果。
(2)得通起辩一对︰以魔邪的加持力,“或令人知过去”“事”,即得宿命通;或“知未来”“事”,即起天眼通;“得他心智”,这是起他心通。不但得神通,能知过去、未来、现在事,还能“辩才无碍”的为人说法。如行者不觉得这是魔邪的惑乱,自以为得了神通辩才,那就坏了!因为这是最“能令众生”招引世人来皈信、受礼敬、受供养、受称赞的。行者并没有真实功德,心地不净,即会“贪着世间名利”的“事”。如有些外道,修些邪法,少得灵验,贪著于世间名利,就为非作恶,自害自己。
(3)起惑造业一对︰“又”以魔邪的惑乱,“使人数瞋数喜,性”情忽然喜怒“无常”,没有标“准”。“或”过分的“多慈”多“爱”,超过自己的能力,牺牲去助人;或想到说到,即相怜流泪。或“多睡、多病”,终日无精无彩的,身“心懈怠”,不能进修。“或”是“卒起精进”,勇猛得了不得;可是不到几天,“后”来“便休”止“废”弃了!甚至“生于不信,多疑多虑”,信念都动摇起来。“或”是“舍”弃了“本”来修习的殊“胜行”,如不取相而修止,反而“更”去“修”习“杂业”,如修建寺院、拜佛、放生等培植福德的有为功德。甚至染“着世”间俗“事,种种牵缠”,不再修持。
(4)得定乱食一对︰以魔邪的力量,“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其实是似是而非的。这些相似三昧,都“是外道所得,非”佛法中所得的“真三昧”。“或”者,“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七日,住于定中”,能“得自然香美”的“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这即是一般传说的天人送供了。天食自来,“使人爱着”滋味,增长贪欲。“或”者“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如传说中的左慈,吃起来,斗米只羊也吃不饱,不吃,隔多少日子也无所谓。还有“颜色变异”,忽而红润,忽而憔悴。传说中的庄周,即能如此。总之,这都是魔邪的惑乱,毫无利益。修止习禅,与身体有非常关系的。即使定力滋润,也不能反常的。所以久定不食,出定即会死亡。凡饮食不正常,颜色不正常,都是魔邪,都会成病的。
上来所说的种种,都“是”魔事,“故行者常应”以“智慧观察”,切“勿”以邪为正,起贪起瞋,颠颠倒倒的“令此心堕于邪网”中。说到智慧观察,即是应“当”精“勤正念”︰常安住于唯心无境的正念中,“不”执“取”,“不”计“着”,不起恐怖,不生贪恋,即“能远离是诸业障”。本论所说的种种魔事,所以招魔引邪,实都由于行者过去所熏集的诸恶业障,也即是无善根力。所以,魔事现前,但应安住于正念而勘破他。不着魔境,即魔事自会息灭。如想修止习禅,必先勤修正行,忏悔恶业。如能戒行清净,知见纯正,善识方便,魔事即会少起,或者不起。如不从此根本着想;又不能不取不着,那即使结坛、遣召、持咒、结印,也难出魔网的!
◎附二︰智顗《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四(摘录)
明魔事者,“魔罗”秦言杀者,夺行人功德之财,杀智慧命,故名魔罗。云何名魔事?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入涅槃为事。魔亦如是,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若能安心道门,道高则魔盛,故须善识魔事。今释即为三︰(1)分别魔法不同。(2)明魔事发相。(3)明坏魔之法。第一、分别魔法不同,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入界魔。三者死魔。四者欲界天子魔。
(1)烦恼魔者,即是三毒,九十八使,取有流扼缚,盖缠恼结等,皆能破坏修道之事,如《摩诃衍论》偈说︰“欲是汝初军,忧愁为第二,饥渴为第三,触爱为第四,睡眠第五军,怖畏为第六,疑悔为第七,瞋恚为第八,利养虚称九,自高蔑人十,如是等军众,厌没出家人。我以禅智力,破汝此诸军,得成佛道已,度脱一切人。”
(2)阴界入魔,为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一切名色,系缚众生,阴覆行者清净善根,功德智慧不得增长,故名为魔。所谓欲界阴入,乃至色、无色界,阴入亦如是,行者若心不了,受着悉名为魔。若能不受、不着,观如虚空,不为覆障,即破魔业。
(3)死魔者,一切生死业报,轮转不息,皆名为魔。复次,若行人欲发心修道,便得病命终,或为他害,不得修道,即为废今修习圣道。比至后世,因缘转异,忘失本心,皆名魔事。复次行者,当修道时,虑死不活,便爱着其身而不修道,亦是死魔所摄。
(4)天子魔者,即是波旬,此魔是佛法怨仇,常恐行人出离其界,故令诸鬼神眷属,作种种恼乱,破坏行者善根,是为他化自在天子魔。
第二、明四魔发相者,若烦恼魔,如前不根性中,三毒等分烦恼中广说。若阴入界魔发相,如前不善及善根性中,发种种色心境界说。若死魔发相,如前病患法中广说。所以者何?病为死因。若鬼神魔者,今当分别说。鬼神魔有三种︰一者精媚。二者埠惕鬼。三者魔罗。
(1)精媚者,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身相等非一,以恼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别识,若多卯时来者,必是狐兔□等,说其名字,精媚即散。余十一时形相,类此可知。
(2)埠惕鬼者,亦作种种恼乱行人,或如虫缘人头面,钻刺慑慑,或击擽人两掖下,或乍抱持于人,或复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人者,应即觉知,一心闭眼,阴而骂之,作是言,我今识汝,汝是此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序。若在家人,应诵三归五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等,鬼便却行匍匐而去,如是作种种留难相貌,及除却之法,并如禅经中广说。
(3)魔罗恼乱者,是魔多作三种相,来破行人︰一作违情事,即是作可畏五尘。二作顺情事,即是作可爱五尘,令人心着。三作非违非顺事,即是作平品五尘,动乱行者。是故魔名杀者,复名华箭。亦并名五箭,射五情故,一情中有三种境,对情而恼行者,五情合有十五种境。色中三者︰
(1)顺情色,或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爱之境,令人心着。
(2)色中违者,或作虎狼、狮子、罗刹之形,种种可畏像,来怖行者。
(3)色中非违非顺者,但作平品之形色,亦不令人生爱,亦不令人生怖,皆能动乱人心,令失禅定,故名为魔。余诸情中,亦当如是分别。但约尘相有异,行者若不别诸邪伪,则为所坏,狂乱作罪,裸形无耻,起种种过,破他善事,毁损三宝,非可具说。或时得病致死,必须慎之,善加觉识。
问曰︰何故不约法尘,对意根中,论三种魔事?答曰︰从多为论,一切魔事,多从五情中入,故但说五情,细而论检,意根中,亦不无三种恼乱之事,类而可知。
复次,诸大乘经中,辨种种六尘中幻伪,对意根魔事起相,是中广说。故《大品经》云︰如是等魔事、魔罪,不说、不教,当知即是菩萨恶知识。三明破魔法者,当用三法,除却魔罪︰一者了知所见闻觉知,皆无所有,不受不着,亦不忧戚,亦不分别,彼即不现。二者但反观能见闻觉知之心,不见生处,何所恼乱?如是观时,不受不分别,便自谢灭。三者若作此观,不即去者,但当正念,勿生惧想,不着躯命,正心不动,知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于魔界无所舍,于佛界无所取,即佛法现前,魔自退散。既不见去来,亦不忧喜,尔时岂为魔所恼。
复次,亦未曾见有人,坐中见魔作虎来,剩食此人,骨肉狼藉,正是怖人,令心惊畏耳,都无实事,当知虚诳,如是知已,心不惊怖。复作是念︰设令是实,我今身命,为道故死,何足可惧?今我此身,随汝分别,心如金刚,不可回转。如是或一月二月,乃至经年不去,亦当端心,正念坚固,莫怀忧惧,当诵大乘方等诸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心三宝,若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悚,及诵波罗提木叉戒,邪不干正,久久自灭。事理除魔,其法众多,非可备说。
行者善须识之,方便除灭。故初心行人,欲学坐时,必须亲近善知识者,为有如此等难。是魔入人心时,能令行人,证诸禅定三昧,智慧神通陀罗尼,何况不能作此小小境界?若欲知之,诸大乘经及九十六种道经中,亦少分分别。今略说此,为令行者深知此意,则不妄受诸境。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是故《摩诃衍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故偈言︰“若分别忆想,是即魔罗网,不动不分别,是即为法印。常念常空理,是人非行道,不生不灭中,而作分别想。”
复次,略明破魔义不同,如《摩诃衍》中说,得菩萨道故,破烦恼魔。得法性身故,破阴界入魔。得菩萨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得不动三昧,一切法中,自在无住故,破欲界他化自在天子魔。若《大集经》,明得四念处,即破四魔。此二说,名异意同。若《璎珞经》明等觉、如来,三魔已过,唯有一品死魔在。若《法华》说,二乘之人,但破三魔。余有欲界天子魔,所未能破。此则经论互说不同,悉有深意。若通明四魔,并至菩提方尽。所以者何?如烦恼魔,无明细惑,佛菩提智之所能断。阴界入魔,如告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死魔如前取《璎珞经》所说,欲界天子魔,坐道场时,方来与菩萨兴大斗战,故知四魔,皆至菩提,究竟永尽。菩萨摩诃萨,心广大故,安住不动,修深禅定。从初发心,乃至佛果,降伏四魔,而作佛事,广化众生,心不退没。《涅槃经》中,说有八魔。《华严经》中,说有十魔。善得其意,四魔摄尽,更无别法。诸经辨魔事众多,略说不具足。
[参考资料] 《治禅病秘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