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越南佛教
越南(Vietnam)位于亚洲中南半岛的东岸,东临南中国海,西接寮国、柬埔寨(即高棉),南濒东京湾,北邻中国。国土呈狭长状,原为我国藩属,称为安南。西元 1885年,因中法条约而割予法国,二次大战后始告独立。1955年又以北纬十七度为界,分裂为南、北越,双方时有冲突。1975年越共攻克南越,翌年成立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关於越南佛教的起源,诸说不一,有谓系二世纪时自印度输入;有谓系二世纪末由我国东汉的牟子所传入。姑且不论何者较为正确,然至三世纪,越南已确有佛教流传,且为大乘佛教之一支。六世纪后,越南僧团逐渐形成,当时自我国来交州(今越南北部)弘扬佛教,或与越南僧同往印度、南海求经者有毗尼多流支、明远、昙润、慧命、智弘等人。其中,毗尼多流支更成为越南佛教禅宗的始祖。另一方面,前往我国,随我国僧人赴西域求法的越南僧人有运期、解脱天、窥冲、慧琰、智行、大乘灯等人。九世纪初,唐僧无言通在交州创立新的禅宗支派,对越南佛教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十世纪下半叶至十四世纪,越南佛教进入发展鼎盛期,如丁朝先皇于太平二年(971)制定文武僧道的品阶,黎朝第三主龙铤在应天十三年(1006),仿宋制,改文武臣僚僧道的官制及朝服。逮李公蕴建立李朝(1010~1224),则以佛教为国教。尔后历代国王亦广兴禅学,于各地建寺,度民为僧,并设戒场,以传授戒法。陈朝建立后,继续尊崇佛教,曾遣使至我国求大藏经,国内亦印刷佛经与佛像。但至末年,朝廷逐渐限制寺院僧侣势力的发展。总之,自丁、黎朝以迄李、陈朝期间,佛教可谓为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其地位凌驾儒、道之上,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亦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陈朝的没落,佛教亦渐趋衰微。
陈朝灭后,越南受我国怏统治十三年,佛教面临空前浩劫。至后黎朝(1428~1526)肇造,复行抑佛重儒政策,只许庶民信奉佛教,从此越南佛教由皇室庇护的贵族化宗教,转为以平民信仰为主的民间宗教。十六、十七世纪,中央政权旁落,形成南北朝割据局面,此时北郑佛教除传入曹洞禅和创立莲宗禅派外,几乎停止发展,而南阮佛教却迅速蓬勃,成立临济禅派。
十九世纪初阮朝兴起,奉儒教为国教,但国民大部分归依佛教。由于佛教以民间宗教的姿态发展,常与俗化的道教、儒教混淆,其行事亦逐渐和传统的精灵崇拜、祖先崇拜相融合,故形成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独特风格。尔后,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致使佛教遭天主教压迫,于是净土系之新兴教团宝山奇香派急速流行于民间,对排法运动贡献颇多。
1920年,越南佛教受我国佛教之革新运动所影响,亦萌生革新之机运。1930年后,西贡、河内等地陆续设立佛教研究协会,修复寺院,振兴佛教教育,推展以越南语普及佛教的运动。1951年召开“越南佛教总会”,其后因国家分裂为二,故南、北佛教的统一工作遂告受阻。在北越,以胡志庚首的共党政权下,宗教活动遭到全面禁止。在南越,由于总统吴廷琰信奉天主教,对佛教采取差别政策,致使1963年发生流血示威运动,进而扩大为全国佛教徒的反政府运动,甚至有僧侣因不满政府镇压而当街引火自焚。1964年统一越南佛教教会成立,除对政府进行长期的严厉批判外,各宗派的新兴教团亦致力于发展组织,推展弘法活动。1966年该组织因内部意见分歧,遂分成亲政府的国寺派与反政府的印光寺派。然在南越遭到赤化之后,佛教亦随之瓦解。
越南佛教深受我国南宗禅风所影响,属大乘佛教,其主要宗派有︰
(1)毗尼多流支禅派︰又称灭喜禅派,于580年由南印度僧毗尼多流支(汉译灭喜)所创。此派主张真如佛性天生不灭、众生同一真如本姓等,为越南佛教的早期的禅宗。门下有法贤、清辨、定空、法顺、万行等人。其中,法贤与清辨分别特重《楞伽经》与《金刚经》。
(2)无言通禅派︰又称观壁派。820年由唐僧无言通所创。此派传百丈怀海等的现成公案及体验方法,宣扬佛性无所不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观点。其势力在李朝时达到颠峰,为越南佛教的禅宗后派,今越南禅学大多承袭此派。门下有感诚、善会、云峰、匡越、多宝等人。
(3)草堂禅派︰又称雪窦店派,为北宋僧草堂禅师所创,主要弘传“雪窦百则”(中国禅宗云门宗系统),提倡禅净一致思想,促进禅的大众化。门下有李朝圣宗、般若、遇赫、吴益等人。
(4)竹林禅派︰又称竹林安子禅派,初祖为陈朝仁宗。此派继承无言通禅派法统,禀传我国的临济禅法,宣扬佛法不离世间法,认为心即是佛,佛在众人心中,主张坐禅与采用临济宗之“四宾主”师徒问答方式传道,为陈朝时期的佛教主流,对越南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主要道场在海阳东潮县安子山的花烟寺。门下有法螺、玄光等优秀人才辈出,但自1334年光殁功后,此派即急速衰微。
(5)莲宗︰竹林禅派僧白梅麟角在河内婆□寺所创。此派思想渊源于南宋‧慧照子元倡导的白莲宗,将临济禅法与净土思想合一。以教为佛眼,禅为佛心,主张禅净一致,禅教双运。并以阿弥陀佛为禅的公案,实修方面则专念弥陀名号,与我国宋、明以来的禅风类似,盛行于十七世纪的北方郑府。门下有性泉、海琼、寂传、照宽、普性等人。
此外,自古流传於越南的佛典除汉文经典外,亦有用字喃文字(仿汉字而成)撰写的《金刚经国音》《法华国语经》《阿弥陀经演义》《十六观经演音》《大阿弥陀经演音》等佛典。今日罗马字拼音十分普及,故字喃文字已几乎不用。
按,1970年代前后,南越佛教界曾派遣留学僧来台湾留学。先后有善议、德念、净行等人。其中,净行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并在台湾创办灵山讲堂等机构,颇致力于佛教文化之推动。此外,1980年代以后,来台受戒并推展“观(声)音法门”而倍受诤议的尼师清海,也是越南人。
◎附︰高观如〈中越佛教关系〉(摘录自《中国佛教》一)
中国和越南壤地相接,交通便利。西元二世纪末,中国的著名学者牟融从苍梧(今广西梧州)奉母到交趾(今越南河内地区)居住,并笃志奉佛,著《理惑论》三十七篇,以显扬佛教。三世纪初,康居高僧康僧会幼随父母由印度移居交趾,双亲死后出家,于吴‧赤乌十年(247)来到南京,先后翻译出《六度集经》等七部二十卷;并创建建初寺,成为江南最初的寺宇。同时又有西域高僧支强梁接,于吴‧五凤二年(255)在交州(州治在龙编,今越南北部)译出《法华三昧经》六卷,中国沙门竺道馨笔受(《开元释教录》卷二)。三世纪末,印度僧人耆域经扶南(今柬埔寨)到达交州,并来到中国洛阳(《高僧传》卷九)。六世纪末、乌苌(今巴基斯坦)高僧毗尼多流支到中国长安译经弘法,然后由中国到越南,住龙编古法寺,弘传佛教。越南佛教徒从古以来通行的是汉文佛典,说明两国人民和佛教徒的友谊,自古以来就很密切。
西元七世纪中,唐朝僧人明远到越南,和越南僧人联翩往西域求法。明远,益州清城人,振锡南游,到达交趾,然后由交趾乘舶往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又到师子洲(今斯里兰卡),更往大觉寺(印度摩诃菩提寺)。僧伽跋摩,康国人,显庆年内(655~660),奉令往交趾采药。他在交州正值灾荒,每天营办饮食,救济孤苦,悲心涕泣,时人号为常啼菩萨。昙润,洛阳人,在交趾居住年余,声望颇隆。随后他泛舶南行欲往印度,行到诃陵北渤盆国(今婆罗洲),遇疾而终。慧命,荆州江陵人,至占波(越南中部)后,遭逢大风,不能西行,折而归唐。智弘,洛阳人,与荆州无行同往印度,至合浦登舶,漂到匕景(越南中部),又回到交州,居住一夏,冬末复随舶南行,到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更到师子洲,往中印度(均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同时和唐僧同往西域求法的越南僧人,有远期、窥冲、大乘灯。远期,交州人,与昙润同行,后为中国益州会宁的弟子,随师至诃陵国,从诃陵高僧智贤受戒。窥冲,交州人,是明远的弟子,与师同舶航行南海,到师子洲,赴中印度。大乘灯,爱州人(越南北部),幼随父母往杜和罗钵底国(今泰国境内)出家,后随唐使郯绪到达长安,在慈恩寺玄奘法师处受具足戒,居长安数载,阅览经书,后来曾随义净往中印度。这些都是中越佛教徒之间的友好史实。
至於越南佛教的禅宗前派、禅宗后派、雪窦店派、竹林临济禅和莲宗,都和中国佛教有很深的关系。
越南前期传弘的禅法,是毗尼多流支所传入,据《大南禅苑传灯辑录》说,他在中国曾师事禅宗三祖僧璨,则其禅法显然是由中国传入。他的弟子法贤,据说是以《楞伽》为心要;法贤的弟子清辨,则以《金刚经》为眼目;从此以下各代,更接近中国南宗所传的顿悟禅法。
唐‧元和十五年(820)九月中国无言通禅师到越南,开创了越南禅宗后派。他原籍广东,姓郑氏,出家于婺州(今浙江省内)双林寺,曾依百丈禅师为弟子。他这一系统在越南递相传持,绵延不断。中国禅宗的现成公案和体验方法,在这一禅派中也盛行传承。直到现代,越南的禅学大多是无言通这一流派。
越南禅宗的另一流派是雪窦明觉派,创始于雪窦重显的弟子草堂禅师,主要是传“雪窦百则”,越南李朝君臣多向他参学。
此外还有竹林派临济禅,也是越南禅宗后派的一个支流。西元十三世纪间,越南陈太宗曾受教于由中国去越的天封禅师,又曾从宋朝德诚禅师参学。三传而至陈仁宗,更笃志禅学,出家为僧,称为竹林调御,即为竹林派开祖。道场建于安子山花烟寺,以临济禅为主。
十七世纪的竹林派禅,渐渐带有净土教的色彩。越南新宗派莲宗,就是由竹林派中分枝兴起,由白梅麟角倡导而大盛。其渊源是南宋‧慈照子元所倡导的白莲宗,主张禅教双运,以教为佛眼,禅是佛心,以“阿弥陀佛”为一个禅的公案,但实修上专念弥陀名号。这和中国宋明以来禅教净相融合的佛教风气相似。
[参考资料] 《大越史记》;《大越史记全书》;《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东南亚佛教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3});《东亚佛教概说》《东南亚佛教概说》(《世界佛学名著译丛》{56}、{57});杨曾文编《当代佛教》;菅沼晃(等)编《佛教文化事典》〈佛教の历史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