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转变
(一)(梵pariṇāma,藏yoṅs-su Ḥgyur-ba)
指变化的过程及变化后的结果,即诸法转化变异的情形。这种转变非因他力,而是当体产生变化。此一学说与积聚说(ārambhavada)的思想相对立,是印度正统婆罗门的思想,也是《奥义书》的中心思想。其后数论派在论述根本物质(prakṛti)时,即采取此说,而其他学派之采此说者亦复不少。
佛教中,说一切有部之主张,依《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所载,略如下述(大正27‧200a)︰
“转变有二种,一者自体转变,二者作用转变。若依自体转变说者,应言诸行无有转变,以彼自体无改易故,若依作用转变说者,应言诸行亦有转变,谓法未来未有作用,若至现在便有作用,若入过去作用已息,故有转变。”
唯识宗初期并未采用“转变”一语,而主张类似化现说的“似现”(ābhāsa),其后则有因能变、果能变之说法。到晚期始主张“识(vijñāna)转变”,认为所有事物、现象皆系由阿赖耶识所转变。《成唯识论》卷七即以诸识中所现之见、相二分,称为转变,亦即无论能取之见分,或所取之相分,均是识之变现。唯识宗亦因此而成立其核心思想“一切唯识”之学说。
(二)(梵anyathabhāva-karaṇa)十八变之一。即佛菩萨依定自在力,而能令万物转变性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大正30‧492a)︰“转变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于其地起水胜解,即令成水,如实非余。火、风胜解亦复如是。(中略)如是于余所有自相可变色物起余胜解,皆随胜解一切转变,如实非余,是名转变。”
[参考资料] (一)《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卷二百;《俱舍论》卷四、卷十一、卷三十;《顺正理论》卷十五、卷三十五;《三无性论》卷上;《显识论》;《俱舍论光记》卷十一、卷三十;《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卷七(末);《异部宗轮论述记》;《唯识思想》第四章(《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