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辛纳(Emile Charles Marie Senart;1847~1928)


  法国东洋学学者。生于理姆斯(Reims)。尝从学于布赫诺夫(Burnouf),并承其学风。又任法国亚洲协会(Sou\e/te/ Asiatiquede France)总裁。氏为印度学专家,通晓巴利语、梵语,其论文经常发表于东洋学术杂志。主要著作有︰《佛传研究》(Essai surla le/gende du Buddha)及《Grammairepa&lie de Kaccayana》《Les Castes dansl’In-de》等书。此外,所校订出版《大事》(Mahavastu)一书亦深受嘱目。
  ◎附︰J. W. de Jong着‧霍韬晦译《欧美佛学研究小史》第二章(摘录)
  辛纳的《佛传研究》(Essai sur lale/gende du Buddha),在1873年至1875年刊载于《亚洲学报》(Journal Asiatique),但1882年开始印行的第二版,却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因为在这一版中,序论和结论部份都已经修改,作者在里面很精细地解释了他的方法和由此所获得的结果。他说,有关佛陀的故事,一方面有传说的成份,一方面亦有真实的成份。过去的学者们认为︰所有传说的成份都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增益的,因此祇要我们从传说的成份中脱出,有关佛陀的历史上的真实情形便会变得很清楚。这种方法,蒲仙将之称为消减法(subtraction),在辛纳时代前后是经常应用的。《新约》学者研究耶稣生平发展出一种历史批判法也是同一的方法。但是,辛纳相信,保存在佛本生故事中的那些传说的,甚至是神话的成份,早在佛陀在世之前存在,而且已经构成了一个一致的体系。所以辛纳从《普曜经》中大量取材,也就不足惊异了。至于巴利文献方面,由于当时巴利圣典尚未出版(指长部阿含等经典──译者),所以辛纳无法上溯到这些原始的资料中。他仅能利用《因缘说话》(Nidānakathā)、《佛统纪》(Buddhavaṁsa)及其注释等巴利资料。辛纳详细研究了转轮圣王(Cakravartin)及其七宝概念,并大人(Mahāpuruṣa)及其相好概念后,于是认为佛陀是太阳来的英雄(译者按︰即旧译之“日种”观念)、大人,及转轮圣王。在他降生之前,他是最高之神;他以一个光辉的形象由天上下降。他的母亲摩耶(Māyā),代表至高无上的创造能力,同时又是苍茫大气的女神;她死后化身为“生主”(Prajāpati),仍然继续创造及滋养整个宇宙和宇宙神。有关佛陀生平的十二段因缘事迹,辛纳全部都是用这个方法解释。
  辛纳把他自己的方法,描述为“历史神话学”(Historical mythology),以别于比较神话学(Comparative mythology)。后者在十九世纪时是十分流行的方法,喜欢把诸神及神话中的人物,与太阳、云、电等自然现象融为一体。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举《火之下降与神酒》(Die Herabkunft des Feuers undder Go|ttertr anke,Berlin,1859.)一书之作者阿多尔拔‧古安(Adalbert Kuhn),和《比较神话学研究》(Essay on ComparativeMythology,London,1856)、《语言学讲义》(Lectures on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London,1861~1864.)二书之作者马克斯‧缪勒,想已足够。辛纳虽受当时自然主义神学的影响,但他的优点在于开始尝试把佛陀的神话作为印度及其宗教概念的产物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