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达信王(Taksin;1734~1782)


  泰国吞武里王朝(Thonburi)的开国君王,即郑昭,或郑信。为一中泰混血儿。其父为祖籍潮州的华侨,母亲为泰国人。氏之中国名字称为郑信。氏在未为王之前,曾任达城(Tak)太守(phya),深受百姓爱戴,被尊称为Phya Tak或Chao Phya Tak Sin,泰文意谓“达城太守”或“达城太守信”;后调任他处,然仍沿袭彼称。泰国史则称其为Phra-chao Tak Sin(Phra是尊称,Chao是“王”或“主”之意);一般人亦简称郑昭,即郑王之意。
  西元1759年,缅甸大军攻陷泰国首都大城。郑信率领部下五百人,突出重围,到达东岸的罗勇(Rayong),招募青年以驱逐外侮。1767年,郑氏收复大部份失土,然见大城已毁坏过甚,遂定都于吞武里而称王。即位后,续领兵南征北讨,奠定今日泰国疆域的基础。氏曾命令修复黎明寺(Wat Arun),且加以扩充,作为王宫的皇家佛寺,然不住僧众。此外,又下谕令在大城陷落时,奔走各处避难流落的僧人,回归自己的佛寺,并给与种种协助。此外,又延请有德学的高僧安住于吞武里王都,并向彼等册封僧爵及职务,以推行弘法工作。并且曾下令淘汰不良的出家人,鼓励优良僧人。在文化方面,他曾下令搜辑于战争中散佚的三藏及各种典籍。如有缺失,即命往柬埔寨等国抄写补全。
  1778年,郑氏派兵征服永珍,获得以七块翡翠绿玉雕成的玉佛。此玉佛据传系印度‧龙军论师所造。高六十八公分。在头、肩、腹、膝等部,内藏九粒佛陀真身舍利。郑氏将其迎回吞武里王宫供奉。在曼谷王朝(1782)成立之后,又被迎至曼谷的玉佛寺供奉。
  郑氏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尝改写印度古典文学名著《罗摩衍那》为《Ramakien》。该书后成为泰国古典文学中的翘楚之作。
  郑氏晚年精神异常,发病时即自称圣者,并命令僧人向其礼拜,违者辄遭毒打,或革除僧籍,因而引起人民叛变。1782年,遭部下昭披耶查克里(Chao Phay Chakri,即拉玛一世)所弑,吞武里王朝乃告结束。虽然郑氏所创立的王朝,仅有十五年,然其丰功伟绩,深受后世泰国人的钦敬,黎明寺内供有郑氏的巨型塑像,受到人民的瞻仰与礼拜。因此,一般华人皆称黎明寺为郑王寺。
  [参考资料] 净海《南传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