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达嚫


  (一)(梵dakṣiṇā,巴dakkhiṇa)又作哒嚫、达儭、达榇、达亲、檀榇、大榇、重嚫、达榇拏、达嚫那、达拏、特欹拏,或单称“嚫”。意译财施或施颂。指檀越所布施之金银财物,或比丘受食后,为檀越所说的有关布施之法。《四分律》卷四十九云(大正22‧935c)︰
  “时有比丘,食已默然而去。彼檀越不知食好不好、食为足不足?诸居士皆讥嫌,诸外道人皆称叹布施、赞美檀越,而沙门释子食已默然而去,令我等不知食好不好、足不足。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食已默然而去,应为檀越说达嚫,乃至为说一偈︰若为利故施,此利必当得,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快乐。”
  关于此词之意义,《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二云(大正28‧737a)︰
  “达嚫名者何等法?或作是说,报施之法名曰达嚫,导引福地亦是达嚫。问︰非以所施而生上界,如所说生上界者善功德报,是达嚫业。或作是说,施法果报是达嚫法,故曰说檀嚫法。问︰非以施法果处所,复次割意所爱成彼施处。于今所养义是檀嚫法(秦言财施),如饿鬼檀嚫。”
  此词原有“右手”之义。印度人平素皆以右手接受施物,有斋食之后,若施僧以财物,则僧人以右手受之,故此词遂被引申为布施之物。如《玄应音义》卷一云︰“西域记云,正言达□拏,或云驮器尼。以用右手受他所施,为其生福,故从之立名也。”
  (二)古代南印度之地名︰据法显《佛国记》之记载,此地位于南印度之中央高原地,相当于现今的德干高原(Dekken),亦即《西域记》卷十所说的南憍萨罗国(Dakṣiṇakosala)。
  [参考资料] (一)《般泥洹后灌腊经》;《辩意长者子经》;《翻梵语》卷一;《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三;《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玄应音义》卷十四;《慧琳音义》卷二十、卷四十四、卷五十七、卷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