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还俗
又作归俗、返俗。即指已出家者,脱下法服归还俗家。《中阿含》卷一〈木积喻经〉云(大正1‧427a)︰“六十比丘舍戒还家。所以者何?世尊教诫甚深甚难,学道亦复甚深甚难。”《大庄严论经》卷六云(大正4‧288a)︰“时有寡妇,数数往来此比丘所听其说法。(中略)妇女言︰汝今若能罢道还俗,我当相从。彼时比丘即便罢道。”《佛祖统纪》卷三十八〈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条下云(大正49‧358c)︰“明日下诏并罢释道二教,悉毁经像,沙门道士并令还俗。”据上所述,可知还俗原因或为犯罪之故而被逐出教团,或因心生退堕,或奉朝廷之命等。
又,依据戒律僧尼可自由舍戒还俗,然比丘尼还俗后则不得再度出家。如《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所载,室罗伐城有一长者,生女未久即亡,彼女后随吐罗难陀尼出家,又为烦恼所牵缠而还俗,后复依吐罗难陀尼之劝,再度出家,长者婆罗门见已,皆共讥嫌,佛闻此事,乃制定还俗之比丘尼不得再度出家之制。
◎附一︰太虚〈尊重僧界还俗人〉(摘录自《太虚大师全书》)
按佛教戒法,凡正信佛教而出家为僧者,一旦深觉自身不适宜僧众生活,虔守僧戒,或忽因特殊的环境与内情必须还俗者,准许陈白僧众,依佛律舍僧戒而还俗退为在家菩萨,或五戒优婆塞、三皈优婆塞,以为在家佛徒。若后机缘转变,亦仍可受戒为僧,如此为僧还俗可经三次,第三次还俗后,才不许再受戒为僧。既令不能守僧戒者容易还俗,则僧众份子可较纯净,而曾受僧众教化与训练者,还入社会,于护教化利群众较为有力。例如暹罗、缅甸之上层社会人士,均须入僧再还,乃能受人尊敬。我国古来,若朱元璋之还俗做皇帝、刘秉忠之还俗做宰相、姚广孝之还俗做少师,亦无不大有裨益于佛教于国群。故于由僧还俗之在家佛徒,本佛律之意旨,应时势之需要,急宜提倡尊重以一变旧风气也!
但于此有必知之条件者︰其一、还俗时须当众缴出戒牒衣钵,改换衣装,宣布还用俗家名姓。其二、如再来出家为僧,必再经剃度受戒之完全手续。其三、还俗时应退为在家菩萨或五戒优婆塞,最少亦须仍为三皈优婆塞,否则,即成非佛教徒,为一普通之人矣。尤不可改从异教,为异教徒。盖为普通之人,但不唯舍戒而且舍信佛;若为异教徒,则不唯舍信而且破见断善为一阐提矣。于此窃愿诸已还俗者,从速觉悟,而为互相尊重之组织。以后诸还俗者,均能遵依条件,善自安立!
◎附二︰印顺〈中国佛教琐谈〉(摘录自《华雨集》第四册)
还俗与出家
佛教有出家制,出家的可以还俗吗?还了俗可以再出家吗?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依“律部”说︰出家的可以舍戒还俗,佛教与社会,都不应轻视他;出家与还俗,每人有自决的权利。还俗的原因很多,做一个如法而行的在家弟子,不也同样的可以修行解脱吗?不过,还俗要合法的、公开的舍戒而去,不能偷偷的溜走(以便偷偷的回来)。男众(比丘)还了俗,可以再出家︰落发,受沙弥戒,受具足戒,又成为僧伽的一分子。但不论过去出家多久,年龄多高,对佛教的贡献多大,这些资历,由于舍戒而全部消失了,现在还要从末座──最小的比丘做起。女众如舍戒还俗,是不准再出家的。为什么不准再出家?律师们也许会知道原因的。总之,出家是大丈夫事,还俗并不等于罪恶︰佛法是这样说的。
出家与还俗,与世间的入籍、出籍,入党、退党一样,都有一定的制度,决不能要去就去,说来就来的。
[参考资料] 《高僧传》卷三〈求那跋摩传〉;《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卷四十一;《大宝积经》卷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