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迦旃延(梵Kātyāyana,巴Kaccāyana,藏Ka-tyaḥi bu-chen-po)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汉译有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多衍那、大迦旃延、迦多衍那等名。意译大剪剔种男。西印度阿槃提(Avanti)国人。由于他善于分析法义、擅长说法,“略义能广、广义能略”,因此有“论议第一”的雅号。
迦旃延的教化事迹,在原始佛教教团里是颇为著名的。阿槃提国有一位贫苦无依的老妇,由于境遇甚劣而在河边嚎啕大哭。迦旃延见到之后,随即方便善巧地教她“卖贫”,教她用最简单的方法布施、念佛、观佛,终于使老妇得生忉利天。这就是《贤愚经》所载“迦旃延教老妇卖贫”的故事。
据《杂宝藏经》所载,当时有一位信仰邪道、行为残暴的恶生王,不信佛法,喜欢杀害出家人。迦旃延奉佛陀之命前往度化。恶王一见迦旃延之后,即命人加以杀害。当时迦旃延问他拟加杀害的原因,王云︰“汝剃发人,见者不吉,故非杀不可。”迦旃延立刻回答道︰“我一见到国王,即将遭杀害,可见是遇到你的人才真是不吉利。遇到我的则会像国王那么平安无恙。”就这样一句简单的分析,终于使恶王了解前此迷信的错误。此后,他又用种种善巧方法,为国王解释梦境八事,终于使佛法得以在该国顺利地推展。这就是有名的“为恶生王解八梦缘”。
迦旃延出家之后,大都在当时佛法尚未普及的西印度弘法。由于他的善巧方便,使很多外道都慑服在他无碍的辩才之下,也有不少人(如“二十亿耳”比丘)因为他的接引,才步入佛门。
◎附︰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二章第一节(摘录)
大迦旃延与富楼那,也可说是一系的。大迦旃延游化的主要地区,是阿槃提国(Avanti),又将佛法引向南地(P. Dakkhināpatha)。富楼那以无畏的精神,游化“西方输卢那”地方(Sroṇāparānta)。这是从事西(南)印度宏化的大师。对当时以舍利弗为重心的“中国”,那是边地佛教的一流。
大迦旃延,被称为︰“于略说广分别义”(Saṅkhittena bhāsitassa Vitthārena at-thaṁ Vibhajantā)第一,也就是“论议”第一。在《杂阿含经》中,大迦旃延对于佛的略说,而作广分别说的,有为信众分别“僧耆多童女所问偈”义,分别“义品答摩犍所提问偈”义;分别佛为帝释所说,“于此法律究竟边际”义。这都是对于简要的经文或偈颂,广分别以显了文句所含的深义。《中阿含经》也是一样︰《温泉林天经》,为众分别“跋地罗帝偈”义;《分别观法经》,分别“心散不住内,心不散住内”义;《蜜丸喻经》,分别“不爱不乐不住不着,是说苦边”义。这些分别解说,佛总是称赞大迦旃延︰“师为弟子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如迦旃延所说,汝等应当如是受持!”“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近于舍利弗的︰“我悉能乃至七夜,以异句异味(文)而解说之”。这是释尊门下,能广分别解说的二位大弟子。但分别的方针,显然不同。大迦旃延的“广分别义”,如上所引的经文,都是显示文内所含的意义,不出文句于外;而舍利弗的广分别,是不为(经说的)文句所限的。大迦旃延的广分别,是解经的,达意的;舍利弗的分别,是阿毗达磨式的法相分别。汉译《中阿含经》卷四十八的〈牛角娑罗林经〉,以“二法师共论阿毗昙”,为大迦旃延所说,而《中部》与《增一阿含经》,都所说不同。大迦旃延的德望,受到阿毗达磨论师的推重,但大迦旃延的学风,决非以问答分别法相为重的。
[参考资料] 《增一阿含经》卷三;《五分律》卷二十一;《中阿含经》卷二十八;《杂阿含经》卷十六、卷二十;《大智度论》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