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迦梨陀沙(梵Kalidāsa)
印度诗人、戏曲家。音译又作迦梨陀娑,或加里陀沙。五世纪前期活跃于笈多王朝旃陀罗笈多二世之宫廷。乃印度古典梵文文学黄金时代之文豪,有“诗圣”之美誉。
印度古典文学经过吠陀、奥义书、叙事诗时代,至二世纪顷始高度发展的美文体(诗),即完成于迦梨陀沙之手。故其在梵文文学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被称为“印度之莎士比亚”。西洋大文学家歌德曾推崇他为世界文学之瑰宝。相传歌德的“浮士德”一剧所用的开场白,系受迦梨陀沙之影响。
其作品种类有抒情诗、叙事诗、戏曲等。系以优越之笔调,加上典雅之韵律,再运用梵文独特之修辞技巧所写成。主要作品有戏曲《莎昆妲萝》(Abhijñanaśakuntalam,又译沙恭达罗)、《天女之恋》(Vikramorvaśīya),叙事诗《罗怙系谱》(Raghuvaṃśa)、《摩罗毗迦与火天友》(Mālavikāgnimitra)、《童子之出生》(Kumārasambhava),抒情诗《时令之环》(ṛtusaṃhāra)、《云使》(Meghadūta)等。其中,《莎昆妲萝》一剧已有中译本。
◎附︰金克木《梵语文学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一节(摘录)
迦梨陀娑是印度梵语古典文学中获得世界声名的大诗人。最早把他介绍到印度国外的是我国的藏语译本《云使》。十八世纪末年起,西方梵语学者介绍和翻译了他的作品。他的戏剧《沙恭达罗》和抒情诗《云使》,曾经得到欧洲浪漫主义诗人的欣赏。到了1956年,有些国家还把他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举行过他的一千五百周年纪念。当时北京还上演了他的剧本《沙恭达罗》,很受观众欢迎。
在古代印度,迦梨陀娑已经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影响。算在迦梨陀娑这个名字下面的作品竟有二十部甚至四十部之多,不过其中多数都不是这位诗人的作品,真正属于他的只有几部。他的这几部诗和剧,千百年来一直是印度读书人学习梵语的必读之书。他的大量的清新的譬喻,历来为文学评论家和一般读者所赞赏。他的作品是古今公认的梵语古典文学的高峰。
关于迦梨陀娑的年代至今还没有最后结论。现在较多的人认为他是西元后三至五世纪的人。他在作品中提到匈奴人被驱逐,称赞优禅尼城的繁荣和优填王传说的流行,又举出了前辈戏剧作家跋娑等三个名字,可见他生活于古典文学兴盛起来的时期,也可以说,他生活于印度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后相对的稳定时代中的某一阶段。他的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似乎依然是奴隶制小王国的风光。很可能“跋娑”十三剧中的《惊梦记》第一幕第三诗所说的“用命令变郊区森林为聚落”(聚落这个词原是指村社组织或镇市,此时也可能已转变为初期的封建庄园)的过程正在进行中。迦梨陀娑的作品中表现的对城乡的看法是,一方面羡慕城市的奢华,一方面又赞扬乡村的宁静。他所理想的是两者兼备,于是苦行者兼舞神湿婆和财神俱比罗相邻而住的仙山成了他所向往的胜境。
现在一般认为他的作品共有七部︰三部是戏剧,其中有一部有人以为不是他所作。两部是长篇叙事诗,其中一部没有结尾,另一部的后面大部分被认为别人续作。一部是长篇抒情诗。一部是抒情小诗集,这也还有人怀疑,以为不是他的手笔。这些作品的思想和风格大体上是统一的。
迦梨陀娑在作品里不肯着重描写现实的社会斗争,而大力渲染他的理想境界;不过他并不是逃避现实追求幻想,而仍然反映了重要的社会矛盾,有着进步的倾向。(中略)他喜欢赞扬自己的理想人物而不好批评指责社会或发泄不满情绪。他一再着重描写夫妇生离死别的无限哀伤。他既不像《小泥车》作者那样爱憎分明,直接暴露现实,向统治者挑战;又不像伐㮹呵利那样满腹牢骚,讥弹时世。他是歌颂多而批评少,抒情多而议论少,想像多而揭露少,因此是很难一下子抓出主导思想的一个诗人。不过,若就当时的阶级矛盾作具体分析,看他歌颂的对象、感情的特征、想像的依据以及所透露的社会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的方向,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他的思想特点。
假如关于迦梨陀娑的身世的可信资料能保存下来,能给他的作品排一排时代,我们的分析工作要容易得多。可是古代印度只留下一些后人关于他的传说。例如说他本是愚人(樵夫或木匠?),因拜迦梨女神(时母)而得智慧(所以名叫迦梨陀娑,即迦梨的奴仆),成为健日王宫廷“九宝”之一,最后在国外死于一妓女之手等等。这些都是很晚才有的不可追究的想像之谈,不能当做根据。像对待许多印度古典作家一样,我们唯一的根据只是他的作品。
从他的作品看来,我们可以概括地说︰迦梨陀娑有民主性的进步思想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在表达思想感情上长于婉转含蓄,往往留有余不尽之意。用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的话来说,他的作品正是用情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用意则“温柔敦厚”,用词则“清新俊逸”。梵语在他的笔下充分发挥了作为文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词与义结合得很好,音乐性很强,而还没有陷入形式主义的文字游戏泥沼。他确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不愧为梵语古典文学作家的杰出代表。
[参考资料] 糜文开《印度文学欣赏》第十六篇;泰戈尔着‧糜文开译〈莎昆妲萝的真实意义〉(《莎昆妲萝》);A. A. Macdonell着‧异史氏译《印度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