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迦毗罗卫(梵Kapila-vastu,巴Kapila-vatthu,藏Ser-skyaḥi groṅ-kyer)
古印度的城市,为释迦牟尼佛的故乡,系释迦族之领土。位于喜马拉雅山山麓,即今尼泊尔境内之巴达利亚(Padaria)。又称迦维罗阅、迦维罗卫、迦惟罗越,略称迦毗罗、迦夷罗、加维,详称迦比罗皤窣都、迦毗罗婆苏、迦比罗跋臭、迦比罗婆修斗、迦毗罗施兜、迦毗罗鸡兜、迦毗罗跋私臭、迦毗罗婆、迦尾□缚娑多。Kapila是古仙人名,此语为黄色或黄赤色之义,vastu是住所之义,故Kapilavastu意译为黄头仙人住处、黄发仙人住处、苍城、黄赤城、赤泽国。
此地不仅与佛教关系深厚,其名称亦与数论派的开祖迦毗罗仙颇有因缘,故被认为与数论派的兴起有关。佛陀为此地刹帝利种净饭王之子,城外东南的岚毗尼园即其降生地。相传过去四佛中的拘楼秦佛、拘那含佛的本生地,也在此地附近。此地由于是佛陀降生地,又是四大塔之一,因此巡拜遗迹者常前往参礼。阿育王曾在拘那含佛的本生地及岚毗尼园建立石柱,并给予岚毗尼园居民免税的优待。
佛陀晚年,释迦族遭舍卫城毗琉璃王的攻击,而致灭亡。此后,迦毗罗卫渐趋荒废。五世纪初,前来此地的法显形容该处说,城中都无王民,仅有众僧民户数十家。玄奘的《西域记》卷六云(大正51‧900c)︰“王城颓圮,周量不详,其内宫城周十四、五里,垒砖而成,基迹峻固,空荒久远,人里稀旷,无大君长,城各立主,土地良沃,(中略)伽蓝故基千有余所,而宫城之侧有一伽蓝,僧徒三十余人,习学小乘正量部教,天祠两所,异道杂居。”依《西域记》所载,此地的佛教圣迹甚多,如净饭王正殿、摩耶夫人寝殿、菩萨降神像的精舍、阿私多仙相太子处、太子与诸释子角力处、太子学堂、太子逾城处、舍卫城主诛死释种处等。此外,尚有拘楼秦佛的本生地、拘那含佛的本生地、太子坐树下观耕田处、太子成道后返国为父王和释种说法的尼拘律树林、箭泉、佛出生地岚毗尼园等。
关于迦毗罗卫城的旧址,考古学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推定是在Gorakhpur西方十哩余的Nagar。西元1895至1896年,因Piprava古塔的发掘,而被认为应在Nagar北六十余哩的地方,即Tilaurakot。Piprava古塔是释种供奉佛八分舍利之一的地方,其附近有Nigliva和Lumindei二石柱出土。
Tilaurakot位于西孟加拉铁道Uska停车场的北方,Banganga河的东岸。其西北隅稍受河水侵蚀,但长七哩、宽三哩的城壁遗迹今仍留存,另有无数群小土堆。《西域记》云(大正51‧901b)︰“大城西北有数百千窣堵波,释种诛死处也,毗卢释迦王既克诸释,虏其族类,得九千九百九十万人,并从杀戮,积尸如莽 d,流血成池,天警人心,收骸瘗葬。”
关于拘楼秦佛本生地,《西域记》云(大正51‧901b)︰“城南行五十余里至故城有窣堵波,是贤劫中人寿六万岁时,迦罗迦村驮佛本生城也。城南不远有窣堵波,成正觉已见父之处。城东南窣堵波,有彼如来遗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三十余尺,上刻师子之像,傍记寂灭之事,无忧王建焉。”法显称其地名为那毗伽(Nābbika),《七佛父母姓字经》则作输诃唎提那(Suḥṛidin)。《中阿含经》卷一所说的安和,当是此地地名的译语。在石柱未被发现前,位于迦毗罗卫城古址西南七哩的二塔址,皆被推定为是拘楼秦佛的故城。
关于拘那含佛本生地,《西域记》云(大正51‧901b)︰“迦罗迦村驮佛城东北行三十余里,至故大城,中有窣堵波,是贤劫中人寿四万岁时,迦诺迦牟尼佛本生城也。东北不远有窣堵波,成正觉已度父之处。次北窣堵波,有彼如来遗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二十余尺,上刻师子之像,傍记寂灭之事,无忧王建也。”而《七佛父母姓字经》谓此地名为差摩越提(Kṣamavati)。无忧王所建的石柱,在Nep-al Tarai地方哈德里雅村西北十五哩的Nigliva附近、尼格里巴沙格尔河的西岸被发现,但因此石柱并无基石,因而被怀疑是由他处移来,并非此地本有。柱身已折为二段,柱头佚失,刻文不完整,但可读出如下之意“天爱善见王,灌顶第十三年,建此二倍大于迦诺迦牟尼佛的塔;灌顶第二十年,躬至礼敬,又建石柱”。
[参考资料] 《修行本起经》卷上;《长阿含》卷三〈游行经〉、卷十二〈大会经〉;《佛本行集经》卷七;《大庄严论经》卷三;《普曜经》卷二;《佛所行赞》卷一;《大三摩惹经》;《有部毗奈耶》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