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迦腻色迦王(梵Kaniṣka,巴Kanisika,藏Ka-nis-ka)
古代北印度贵霜王朝第三代国王。又作割尼尸割王、罽腻迦王、迦腻瑟吒王(Kaniṣṭha)、旃檀罽尼吒王、真檀迦腻吒王、甄陀罽贰王。迦腻瑟吒是最年幼之义;相传因此王为三兄弟中之最幼,故立此称。旃檀、真檀或甄陀,系candana的音译,似意指犍陀罗(gandhara)或旃陀罗(candra,月),但无确证。其生卒年不详。在位年代有从西元前80年至西元后278年诸说。依《三国志》卷三〈魏书〉(三)所载,所太和三年(479)十二月,大月氏王波调(Vāsudeva,迦腻色迦王之孙)曾遣使向魏奉献。若依此推算,则迦腻色迦王之年代应在西元二世纪中叶。
迦腻色迦王为贵霜朝第三代王,但其与前二代国王丘就却、阎膏珍似无血缘关系,或说其出生于喀什米尔,或说是新疆和阗人。迦腻色迦王继位后,移都布路沙布逻(Puruṣapura,今白夏瓦),大张威势,建立一大帝国。此帝国以犍陀罗(Gandhāra)为中心,北至帕米尔、土耳其,西至安息(阿富汗境),南到印度旁遮普。王在位之二十四年(一说二十八或二十九年)间,为贵霜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最盛的时代。
迦腻色迦王原崇信月氏人所信奉的拜火教,后归依佛教,极力加以振兴,后世遂将其与阿育王并称为佛教护法名王。其信佛因缘,据称曾受神人指点。《大唐西域记》卷二载(大正51‧879c)︰
“迦腻色迦王,以如来涅槃之后第四百年,君临膺运,统赡部洲,不信罪福,轻毁佛法。畋游草泽,遇见白兔,王亲奔逐,至此忽灭。见有牧牛小竖,于林树间作小窣堵波,其高三尺。王曰︰汝何所为?牧竖对曰︰昔释迦佛圣智悬记,当有国王于此胜地建窣堵波,吾身舍利多聚其内,大王圣德宿殖,名符昔记,神功胜福,允属斯辰,故我今者先相警发。说此语已,忽然不现。王闻是说,嘉庆增怀,自负其名,大圣先记,因发正信,深敬佛法。”
另据《杂宝藏经》卷七、《付法藏因缘传》卷五所载,王尝闻罽宾国尊者祇夜多(一作达磨蜜多)说法而承其教。又依《马鸣菩萨传》《付法藏因缘传》卷五所述,王举兵东进时,曾抵达摩揭陀国。摩揭陀国王以兵力不敌,遂送佛钵及马鸣求和,王乃大喜而回兵。诸传悉传王与马鸣私交甚笃,且禀承其教云云。
迦腻色迦王归依佛后,于公务余暇,研习佛经,且建立寺院宝塔。曾在都城建雀离大塔(迦腻色迦大塔),据东晋‧法显所说,此塔身高四十丈,顶上有二十五个相轮,计三十丈,塔上雕有佛、菩萨、本生图、佛塔装饰图等,壮丽威严。北魏‧宋云及唐‧玄奘赴印度时,均曾亲见此塔。迦腻色迦时代所建造的佛塔,在形式上改变原来的覆钵式,而另创五层楼式佛塔,使之更具有装饰性与实用性,为佛塔形式的重大改革。
此王每日迎请一僧入宫说法,但由于当时部派繁多,异议纷起,莫衷一是。因此,乃宣令远近,召集胁尊者、世友、法救、觉天等五百圣众,于迦湿弥罗结集三藏。此即所谓第四次结集。此次结集前后历时十二年。据传现存之《大毗婆沙论》二百卷即其中之论藏释论。
据《付法藏传》卷五所述,王身边有三智者,即马鸣菩萨、大臣摩啅罗(《杂宝藏经》卷七作摩吒罗)、良医遮罗迦。马鸣常为王说永离诸难,免恶趣之法;摩吒罗常说并有四海之道;遮罗迦常令王百味随心,调适无患。王既用大臣之言,征略四海,但唯北方未服(一说东方),于是严军讨灭之。于远征途中,群臣因厌征伐之劳,乃乘王病疟时,加以谋杀。王崩后,其王统之兴废不明,《付法藏传》谓王有二子,《大唐西域记》卷二谓王死后,“讫利多”族自称为王,逐斥僧徒,毁坏佛法。
由于迦腻色迦王的保护佛教,佛教在贵霜帝国迅速发展。佛教文化与希腊雕刻逐渐融合,遂出现佛像雕塑,在艺术风格上亦带有浓厚的希腊色彩。此种带有希腊风格的艺术形式,称为犍陀罗艺术。
1911年,在印度摩突罗曾出土一尊迦腻色迦雕像,高一点八五公尺,身穿牧人服装,手持宝剑,惜雕像头部已失落(该像现存摩突罗博物馆)。此外,在近代出土的遗物中,曾有收藏舍利的容器、佛像,及镌有佛像的货币等,上面均刻有迦王年号、铭记等。其中,迦王时期的货币上除佛像外,尚有婆罗门教、祅教,及希腊宗教的神。由此可知迦腻色迦王在支持佛教之外,亦包容其他宗教。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第一节(摘录)
当案达罗王朝继续扩展之际,印度西北部却发生了外族入侵的事。原来中国甘肃的敦煌、祁连之间有个月氏族,西元前二世纪,被匈奴打败,连首领都被杀了。处于游牧时代的月氏,被迫西移至新疆,把原居新疆的塞族赶跑了。塞族被迫先向西行不通,转而向南进入印度的西北境。而月氏则占领了克什米尔一带的大夏,将大夏划分为五区,每区封一翕侯(叶获,相当于将军)。迨西元一世纪时,有一个叫贵霜的翕侯,统一大夏,成立了贵霜王朝。它继续占领了西南的高附、东南的罽宾以及整个犍陀罗。这样,西北印度就完全在贵霜的控制之下了。西北印度在亚历山大入侵后,受希腊的影响很深,即使在阿育王时代,也没有完全改变这一状况,因此,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混合区。加之地处商业要道,贵霜朝的财力又甚雄厚,贸易交换,常用金币,所以有人认为此时封建制已萌芽了。
贵霜朝的第三代是迦腻色迦王(汉译王名前有“真檀”二字,真檀即真陀是于阗的别名。原来月氏族的大部分所谓“大月氏”迁走了,有小部分所谓“小月氏”仍留居于阗。迦腻色迦王即属留下的小月氏族,与贵霜朝前二代不是一个系统),其人雄才大略,效法阿育王,利用佛教以实现他侵略的野心(他曾侵入摩揭陀。现在中、东印度都发现了他的货币)。当印度难以抵挡他时,即向其媾和。迦王开始索款三亿金钱,最后达成的条件是,(1)佛钵;(2)辩才比丘;(3)金钱一亿。辩才比丘是指马鸣。迦王为什么要佛钵和马鸣呢?就是想利用佛教作工具,利用马鸣来号召。迦王后来定都犍陀罗,在那里建立了有名的大庙和大塔。(中略)
在贵霜王朝,印度开始有佛像菩萨像的雕刻。按佛教规定,是不许雕刻佛像的,只许用佛行事做象征性的纪念,如佛生前行过之处刻一脚印,说法处所刻一法轮或菩提树形等等。贵霜朝的刻像,也有一些传统。犍陀罗原在希腊人影响下达数百年,文化程度较高,从阿育王时代传入佛教后,逐渐也有希腊人信佛,他们原有崇拜偶像的习惯,觉得不能不有个佛像,尽管印度人不许刻像,他们那里还是刻了。到了迦王时代,刻像之风,尤为发达。他们的制作,带有浓厚的希腊风格,被称为犍陀罗艺术。由此逐渐影响到我国西域并传入内地,如云冈石窟的雕刻,就富有这种色彩。
迦王特别提倡“说一切有部”。在大庙石铭中说,兴建大庙是献给说一切有部的。有部后来对学说作了系统化的工作,编纂了《大毗婆沙论》,传说就是迦王发起的。这部书的编辑,使有部的思想定型化,带有经院哲学的气味,《婆沙》成为经典,不许人们有一字的改动。
迦王时代,不但出现了马鸣这样的学者,而且众护、世友等大家,都被说成是这时期的人物。众护还被说成是迦王的王师。
月支在迦王之前,佛教即已相当流行,并通过西域传入到我国内地。传说汉哀帝(西元前二年)时,月氏使臣伊存曾在我国口授佛经。历史记载,明帝永平元年(58),洛阳一带已有佛教。迦王提倡佛教,支持有部,就更有力地促使佛教对外扩展,所以西元二世纪下半叶,西域一些译师就陆续来到中国,开始了中国佛经的翻译。从当时译出的典籍看,不仅有小乘的,而且有大乘的。例如,我国首先翻译大乘典籍的支娄迦谶,就是来自月氏。迦王在历史上是如此重要的一位人物,在他的时代对佛教艺术的发展,对一般历史、印度史、西域史,与西方交涉史等方面,都起过推动的作用,可惜关于他在位年代,至今尚无确论。从二十世纪初,西方学者就作过许多考证,经过六十多年,仍是异说纷纭,约有十多种不同说法。近年来,大家比较通用的两个年代,一说是假定他即位于西元128至129年,一说是即位于西元144年左右。从佛教有关资料看,即使128年说,也还迟了一些,但也缺乏有力的证据,我们就暂用其说,确定他的在位年代是西元128至150年。
[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十;《婆薮槃豆法师传》;《彰所知论》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卷二百;《大庄严论经》卷六;古正美《贵霜佛教政治传统与大乘佛教》;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十二章;明石惠达(等)《印度佛教史论集》;山田明尔(等)《丝路与佛教》;椎尾辨匡《佛教经典概说》;宫本正尊编《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