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迷(梵bhrānti,藏ḥphyan-pa)


  又称迷惑、迷妄、迷执。“悟”的对称。即不能如实觉知,反而颠倒妄执诸法事理。《顺正理论》卷四十五(大正29‧596b)︰“迷于所缘,能害自身正觉慧故。”《大乘起信论》(大正32‧577a)︰“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又,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二谓,迷有三惑,即无知、疑知、颠倒知。若起此三惑,则生二种见︰或执不平等因,或执无因。《显扬圣教论》卷十四(大正 31‧545b)︰“等起愚者,颂曰︰迷惑初因故,计常因无因。论曰︰世间愚夫,或于身所有初因而生迷惑故,执不平等因,谓有常住自在天毗瑟弩天自性等因,或说无因,谓拨无一切能生因体。”
  迷而未悟之凡夫所住之世界,称为迷界。此包含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及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六凡)。迷界也是有情苦恼的世界,因此也与苦界、苦海、生死的苦海等词同义。
  按,迷与悟实为一体两面,非异非一。譬如途中见绳,误以为蛇;此为迷。后知所见不是蛇,是绳;此为悟。乍见误以为蛇的绳与后来知道所见非蛇的绳,本是同一物,只因见者的迷悟,而有蛇、绳的差别;此即禅家所谓“迷悟不二”之理。《古尊宿语录》卷三十(卍续118‧540下)︰“迷者迷悟,悟者悟迷,迷悟同体。悟者方知,迷南为北。”
  [参考资料]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大智度论》卷九、卷三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五;宗密《原人论》;《永平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