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退转(梵vivartana,巴vivaṭṭana,藏ldog-pa)


  又称退堕、退失或退。指退失菩提心,堕于二乘凡夫地;或指退失已证得的行位。关于退位,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四云(大正47‧55b)︰
  “依诸经论说有四退。(一)信退,(二)位退,(三)证退,(四)行退。信退者,十信位中初五心位,犹有退生邪见断善根等。后位不然。位退者,十住位中前六心位,犹得退败作二乘等。后位不然。证退者,十地已前诸凡夫位,于前所证尚有退失。十地不然。行退者,七地已前于所闻行尚生怯劣,不能修学,不能于念念中恒修胜行。(中略)八地菩萨入第三阿僧祇,无四种退,于诸行中具修一切行,于一切时念念相续,常起无漏人法空观,无有一念起有漏心善恶无记。八地菩萨等具四不退,故名阿鞞跋致菩萨也。余七地等无四不退,故全不得名阿鞞跋致。”
  小乘诸部对于四沙门果的退转情形,也有不同见解。其中,说一切有部认为初果必不退,后三果则可能退转。经量部主张四果之初后二果不退,中间二果可能退转。大众部及化地部皆以为前三果有退,第四果无退。
  [参考资料] 《大品般若经》卷十六〈不退品〉;《仁王般若经》卷下〈受持品〉;《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卷三十、卷七十四;《俱舍论》卷二十五;《异部宗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