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通明禅
禅定的一种。指阿罗汉等圣者所修的四禅、四无色、灭尽定等九次第定。《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以下曾述及此一禅法,但未列其名,天台智顗以前之北地禅师修得此禅,始名通明禅。“通明禅”一称,其义有二,(1)谓修此禅定时,先通观息、色、心三事,故称通;此定明净,开心眼,观一达三,彻见无碍,故称明。(2)修此禅定可得神境、天眼、天耳、他心、宿住、漏尽等六通,又得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故称通明。此中,第二义系因中说果而得名,即余禅亦发通明,但不及此禅利疾,故唯此禅称为通明禅。
此禅修证之相,即(1)初禅,断离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具觉、观、喜、安、定等五支,视息、色、心三事如泡沫之相。(2)二禅时,离五盖,具喜、安、定三支,视三事如同浮云之相。(3)三禅时,离五盖,具念、舍、慧、安、定五支,视三事如影相。(4)四禅时,离五盖,具念、舍、不苦不乐、定四支,视三事如镜像。(5)于空处定,灭尽三事,见皆空。(6)于识处定,灭其空而缘识。(7)于无所有处定,灭其识而缘无所有。(8)于非想非非想定,灭其无所有而缘非想非非想。(9)于灭尽定,灭非想非非想等三种受想,身证灭受想之法。
此通明禅与诸余禅相较时,此禅法与根本禅之法相迥殊,与十六特胜之名目全不相关,与背舍胜处之观行方法条然有别。即此禅定之观法深细精巧,较十六特胜殊胜,但未具无漏得解、广大对治之用,故较九想、八背等为劣。
[参考资料] 《摩诃止观》卷九(上);《次第禅门》卷八;《法界次第》卷上;《摩诃止观复真钞》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