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道元(1200~1253)
日本曹洞宗之祖。本名希玄,俗姓源。系日本村上天皇第九代后裔,内大臣久我通亲之子。三岁丧父,八岁失母,悟世相之无常,遂有出尘之志。十三岁登比睿山,从良观(显)出家。翌年,就天台座主公圆剃发受戒,习天台宗学,兼及密教。建保二年(1214),至京都建仁寺谒荣西,涉猎大藏。荣西殁后,师事其法嗣明全,究显密奥旨,习律藏威仪,兼闻临济宗风。
贞应二年(1223,宋‧嘉定十六年),随明全入宋,直上四明天童山,参无际了派,挂锡二年,又往参径山浙翁如来、翠岩盘山思卓等人,并历访天台雁平、平田万年、庆元护圣等诸刹,机缘未契。乃复回天童山,参长翁如净,终得身心脱落,如净遂授与佛祖正传之大戒,以及芙蓉道楷传来之袈裟、竹篦、白拂、宝镜三昧、五位显诀及自赞顶相等。
安贞元年(1227),师归日本,住建仁寺。宽喜元年(1229),移至深草安养院,日夜打坐。三年,开始撰写《正法眼藏》。天福元年(1233)春,又移至深草极乐寺之旧址,建立“观音导利院兴圣宝林寺”,住十余年。此为日本曹洞宗之滥觞。宽元元年(1243),兴圣宝林寺遭比睿山僧徒破坏,师遂应请移至越前(福井县),于吉祥山建大佛寺(后改称永平寺),致力于修行道场与寺规之整理。
宝治元年(1247),应请赴镰仓,为北条时赖讲说禅要,授菩萨大戒。翌年,归永平寺。建长二年(1250),后嵯峨上皇闻师之德风,深加崇敬,遂赐紫衣及“佛法禅师”之号。建长五年八月二十八日示寂,世寿五十四。孝明天皇(1854)赐谥“佛性传东国师”,明治天皇(1879)加赐“承阳大师”。道元
法嗣有怀奘、僧海、诠慧、法明等人。著作有《正法眼藏》九十五卷、《永平清规》二卷、《学道用心集》一卷、《普劝坐禅仪》一卷、《永平广录》十卷(诠慧编)、《随闻记》六卷(怀奘编),以及《宝庆记》(怀奘、义云编)、《光明藏三昧》(怀奘记)、《颂古》(诠慧等编)各一卷等。
◎附一︰阿部正雄着‧王雷泉译〈道元论佛性〉(摘录自《禅与西方思想》第一编)
道元(1200~1253),是日本佛教史上最杰出、最不同凡响的人物。他的殊胜之处至少有下述三个方面︰
首先,他把当时日本所有的佛教形式都当作不真实的而予以摒弃,试图引进并建立他所认为的真正佛教,这一佛教以他在中国宋代禅僧如净(1163~1228)的指导下所获得的自证为基础。他称之为“直承诸佛祖师的佛法”。他强调坐禅是源于释迦牟尼佛,继承菩提达摩以来中国禅宗各派传统的“正传佛法”。但他又全然拒用“禅宗”的名称,更不必说后来被认为由他创立的日本“曹洞宗”了。因为道元所重者唯是“正法”,而把坐禅视为“正传”。“何人用过‘禅宗’之称?诸佛祖师都未曾说‘禅宗’。应知是魔波旬说此‘禅宗’。称念魔波旬名号者必是魔党,非佛之儿孙。”他自称“曾去中国的法裔沙门道元”;他强烈自信已获得佛佛相承的真法,从而应该把它移植到日本的国土上。因此他拒绝末法,即最后或最终(以及退堕)之法的观念,这是一种当时为日本佛教界广泛接受的观念。正如菩提达摩把佛法传到了中国,道元要把佛法传到日本,这并非过甚其词。
第二,虽然道元在为他终生尊崇的中国禅师的指导下证得正法,但对正法的理解却是道元独具的。依仗着宗教觉悟和深刻洞见,道元掌握了最深奥、最真实的佛性。在这样的理解中,他敢于对前代祖师的话甚至佛经本身作重新解释。结果,他的正法观念代表一种最纯粹的大乘佛教,最深刻地显示了佛陀开悟时所证之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都植根于道元自己经过长期认真的探求而获得的存在性的证悟。以此正法观念为基础,他不仅如上所述反对所有当时存在的日本佛教,而且严厉批评了某些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虽然他通常认为这两国佛教比日本佛教更可信。
道元在日本佛教史上占殊胜地位的第三个理由,在于他的思辨性和哲理性。他是一位严谨的坐禅实践者,是一位强调只要打坐的人。作为一个僧人,他一生严格修行。他鼓励自己的弟子也这样做。可是他又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性和哲学心灵。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正法眼藏》,在哲学思辨上也许是无与伦比的,是日本学术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文献。在道元身上,我们发现宗教洞见与哲学才智的稀有融合。在这一方面,他完全可与二十五年以后出生的托马斯‧阿奎那相媲美。
尽管那时日本佛教界领袖通常仍用中文撰写他们的主要著作,道元却用日文撰写了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正法眼藏》。在道元的文章里,他试图以随意夹杂汉文佛教名词和当地口语的方式,用他的母语来表达他对佛法世界所作的透彻分析。他的日文著述的风格所以那么费解而独特,源于他表达自己的亲证时,从不用常规的术语,而是运用一种生动的、从自己主体性认识而来的个人风格。即使在运用传统佛教的经论片断时,为表达他所理解的真理,他也以不寻常的方式予以解释。对佛法的探求和证悟,以及对之进行思辨和表达,这在道元身上是无与伦比地结合起来的。
◎附二︰田村芳朗着‧慧岳译〈修禅的强调──道元〉(摘录自《天台思想》第一部第一章)
道元十四岁出家于睿山。由于对“本来本法性,天然自性身”,即“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本觉思想生起疑问,故住一年多而去,另寻求道。二十四岁时,渡海至宋,见闻当时的禅风而归。
道元的《正法眼藏》(九十五卷),是三十二岁着笔至五十四岁才完成的大著。他在此中强调本证妙修,证上之修,即修证平等,证由修而现成;身心一如,性相不二,心应该肉化为身,性应具现为相。
道元在睿山学习过天台本觉思想,了知绝对性一元论的哲理之深奥,但为了现实实践的满足而离开睿山,最后在坐禅的一行中发现实践的动力,而将之作为自己的依归处。
道元在根本上是承认凡夫与佛、修行与证、身体与心的不二一体。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与天台本觉思想同样的站在绝对性一元论的立场。但是他认为,由于是不二一体,故佛活现为凡夫、证现成为修、心具现为身,故由此强调坐禅的行道。在这里,他就是立于相对性二元论的立场;提出事实上佛性只有在成佛之后才是具足的这种非常清楚的二元论式的言说。道元的立场若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绝对之上的相对”。
◎附三︰王进瑞〈日僧道元来到中国学了些什么?〉(摘录自《世界佛学名著译丛》{61})
(前略)道元所学的内容,着重于禅堂生活。透过禅堂生活,他了解佛教的一切,并塑造了他一生的宗风。所以可以说,道元在中国所学的是实践的宗教,不是知解的宗教。他在其所著《学道用心集》一书里,训勉其子弟说︰“佛道在思量分别卜度观想知觉慧解之外也。若常在此等之中,就不知佛道。不可用思量分别,(中略)其所入门,有得法之宗匠悉之,非文字法师之所及耳。”他继续批评当时的日本佛教界说︰“我朝古来诸师,篇集书籍,训弟子施人天。其言是青,其语未熟,未到学地之顶,何及证阶之边。只传文言,令诵名字,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份。”他这样排斥文字知解之学,可见他所学的即是实践力行之佛法,尤其是只管打坐的佛法。
但是道元所学的坐禅,并不是以开悟为目的底坐禅。他在《永平广录》卷八里面这样说︰“此坐禅也,佛佛相传,祖祖直指,独嫡嗣者也。余者虽闻其名,不同佛祖坐禅也。所以者何?诸宗坐禅,待悟为则,譬如假船筏而渡大海,将谓渡海可抛船矣。吾佛祖坐禅不然,是乃佛行也。”道元上面的坐禅观,正是其师如净的坐禅观,这种禅是站在“本证妙修”的坐禅观;“坐”的地方一切佛法现成,不容等待开悟;正身端坐之处,正是本证之相,本证之现行,何必再求证悟。修证已然不二,因此初发心坐禅的人,和数十年来久参之人,其坐禅内容并无两样;未悟的人不得在坐禅中求证悟,悟后之人亦不得抛弃坐禅;道元于悟后仍旧待在如净座下,作悟后修行都是由于上面坐禅观所致。
尤其是左右道元一生的宗风,即是其师在临别时所作的赠言。如净要求道元回国以后︰第一,莫住城邑聚落;第二,莫近国王大臣;第三,只居深山幽谷接得一个半个。以上三点道元确实做到。道元所开创,现在且作为日本曹洞宗大本山,就是该宗一万四千余寺的祖山永平寺,就是离开京都很远的深山幽谷中。又道元在世中虽然曾有数次,被当时的执权者邀请,道元亦是始终拒绝接受。唯有墨守其师训言,在深山中接得真有道心者一个半个而已。但他所接得的一个半个,亦是墨守道元的训言,一代传一代,一瓶泻一瓶,不敢陨越,不敢马虎,认真传法传至于今,未有改变道元宗风。
道元的子孙不敢改变其祖师的法,可以和中国的情形作一比较。道元所学的中国禅,到后来在中国,却变成禅净双修的禅;不论临济、曹洞的子孙,除少数以外,大都劝人念佛修净土;大家所看到的比比皆是,好像是忘记了本身是禅宗子孙一样劝人念佛;笔者初看到这种情形时很不习惯。但道元所传入日本的中国禅,子子孙孙仍保守着未染成念佛思想的禅;在坐禅中绝对不念佛,平常亦不劝人念佛,唯有默默只管打坐,将坐禅所得的定力,发挥于行住坐卧以及日常行动去;这就是道元所学的中国禅的真面目。日本曹洞宗会发展到一大宗派的原因,也许是在如此纯真保守着古代中国禅的真髓所致。
[参考资料] 《初祖道元禅师和尚行录》;《道元禅师行状建撕记》;《本朝高僧传》卷十九;《日域洞上诸祖传》卷上;村上专精着‧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第三期第十七章;菅沼晃编《道元辞典》;东隆真《道元小事典》;河村孝道、石川力山编《道元禅只曹洞宗》;高阶珑仙(等)编《道元禅》;镜岛元隆、玉城康四郎编《世界思想只道元》《现代思想と道元》;《佛教教学と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