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道楷(1043~1118)
宋代曹洞宗僧。沂州沂水(山东沂水)人,俗姓崔。幼好隐遁,学辟谷之术,隐于伊阳山,未几,试《法华》于汴京术台寺,乃得度受具戒。后在白云山海会寺谒投子义青,禀受禅要,并受付嘱大法,为其法嗣。元丰五年(1082)还沂州,闲居马鞍山;八年入仙洞山,不久转往洛阳龙门山,又住郢州太阳山、随州大供山,宣扬曹洞宗风。
崇宁三年(1104),奉徽宗命,掌东京十方净因院。大观元年(1107)迁天宁寺。由于师不慕名利,守道自足,甚为时人所推崇。因得开封府尹李孝寿奏请褒扬,帝乃赐紫衣及“定照禅师”之号。然师以为此等褒扬,与其平素之修行志向不合,乃上表婉拒。然以此举违抗旨意,故被贬徙至淄州,不久获赦,即结庵于芙蓉湖,四方来追随者达数百人。七年冬,所居庵室蒙敕赐“华严禅寺”匾额。翌年五月十四日示寂,塔于芙蓉湖。世寿七十六,戒腊四十二。世称芙蓉道楷,被尊为曹洞宗第八世。弟子众多,传承其法者有二十九人,其中尤以丹霞子淳最为杰出。遗有《芙蓉楷禅师语要》一卷。
◎附︰《五灯会元》卷十四(摘录)
大观初,开封尹李孝寿奏师“道行卓冠丛林,宜有褒显。”即赐紫方袍,号“定照禅师”。内臣持敕命至,师谢恩竟,乃陈己志︰“出家时尝有重誓,不为名利,专诚学道,用资九族。茍渝愿心,当弃身命。父母以此听许。今若不守本志,窃冒宠光,则佛法、亲盟背矣。”于是修表具辞。复降旨京尹坚俾受之。师确守不回,以拒命坐罪。奉旨下棘寺,与从轻。寺吏闻有司,欲徙淄州。有司曰有疾,与免刑。及吏问之,师曰︰“无疾。”曰︰“何有灸瘢邪?”师曰︰“昔者疾,今日愈。”吏令思之。师曰︰“已悉厚意,但妄非所安。”乃恬然就刑,而行从之者如归市。及抵淄川,僦居,学者愈亲。
明年冬,敕令自便。庵于芙蓉湖心,道俗川凑。示众曰︰“夫出家者为厌尘劳,求脱生死。休心息念,断绝攀缘,故名出家。岂可以等闲利养,埋没平生。直须两头撒开,中间放下。遇声遇色,如石上栽花。见利见名,似眼中着屑。况从无始以来,不是不曾经历,又不是不知次第。不过翻头作尾,止于如此。何须苦苦贪恋。如今不歇,更待何时?所以先圣教人,只要尽却今时。能尽今时,更有何事。若得心中无事,佛祖犹是冤家。一切世事,自然冷淡,方始那边相应。”(中略)
政和七年冬,赐额曰“华严禅寺”。八年五月十四日,索笔书偈,付侍僧曰︰“吾年七十六,世缘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移时乃逝。
[参考资料] 《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九;《禅林僧宝传》卷十七;《联灯会要》卷二十八;《嘉泰普灯录》卷三;《释氏稽古略》卷四;《续传灯录》卷十;宇井伯寿《第三禅宗史研究》;石井修道《宋代禅宗史の研究》第三章;阿部肇一着‧关世谦译《中国禅宗史》第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