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道谛(梵mārga-satya,巴magga-sacca,藏lam-gi-lden-pa)
四谛之一。又作道圣谛、趣苦灭道圣谛、苦灭道圣谛或苦出要谛。指灭除烦恼、趋向涅槃的修行方法。通常是指八正道而言,然经论之中亦有异说。《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云(大正1‧469a)︰“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大智度论》卷十九云(大正25‧197c)︰“三十七品涅槃道,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各得其道。”
关于道谛的意涵,《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传述诸部间之异说,据其意,阿毗达磨诸论师以学、无学法为道谛;譬喻者以奢摩他、毗钵舍那为道谛;分别论者谓有学之八支圣道是道,亦是道谛,其余之有学法及一切无学法是道,然非道谛;妙音及如是说者谓用以对治堕自相续或他相续之五蕴法,或用以对治有情数及无情数之诸蕴,皆是道,亦是道谛。
此中,分别论者唯以有学八圣道为道谛,此正与前引《中阿含》经意相合,而阿毗达磨诸论师广以学、无学法为道谛,则与《法蕴足论》卷六〈圣谛品〉所说相符。其文云(大正26‧481c)︰
“云何趣苦灭道圣谛?谓若道,若圣行,于过去、未来、现在苦能永断、能弃舍、能变吐、能尽能离染、能灭能寂静、能隐没。此复是何?谓八支圣道。(中略)如是所说八支圣道及余无漏行名趣苦灭道。”
对此,《四谛论》卷四云(大正32‧398c)︰“当知三十七品是八道内摄,复次正见及正念是毗婆舍那分,由此灭无明,故慧解脱为果。所余道分属奢摩他分,由此离欲,故心解脱为果。是故略说道有二分︰(一)毗婆舍那,(二)奢摩他。复次藏论说,正言、业、命三为戒聚,由有此戒,拔除瞋恶根本。正觉、精进、正定三为定聚,由此拔除贪欲恶根。正见、正念二为慧聚,由此拔除无妾根,以此义故,道有三分。(中略)此圣道若广说则有三十七分,若中说则有八分,若略说或三分,或二分。”又,唯识家以道谛为七真如中之正行真如,如《三无性论》卷上云(大正31‧872c)︰
“正行如如者,所谓道谛,亦有三义︰(一)知道,谓约分别性,此性无体,但应须知无有可灭,故名知道。(二)除道,约依他性,此性有体,是故应知是烦恼类,所以须灭,故名除道。(三)证得道,约真实性,此性是二空故,应知除灭故、应得故,名正行如如也。”
此中,“知道”又名遍知道,谓能知“遍计所执”无体;“除道”又名永断道,能断“依他起”假法;“证得道”又名作证道,能证二空之理,亦即能证“圆成实性”。此三者即唯识家所立的“三道谛”。
◎附︰水野弘元〈道谛〉(摘录自《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第六章)
道是达到涅槃的修行方法。分为八部份而成为神圣的八正道。在说明灭谛时谓︰将渴爱灭尽即为寂灭。因此,将渴爱灭尽的方法,即为达到“灭”的方法,这方法共有八项,即八正道。
譬如,治疗肺病,并不是将侵犯肺部的结核菌去除就好了,除了直接治疗肺部以外,还需要营养、适度的运动与充足的睡眠。心不要不安、劳苦,而要怀有希望与安心。如果这样,食欲将会增加,自然容易恢复健康。然而,即使用药,如果心不安静,身体也不易复原,而药效也不会十分显著。
医治心病(苦恼),也和这种情形相同。纵使将苦的原因──渴爱除去,仍是不够的。心也包含肉体,他们是有机的关系。因此,非全面改善身心不可,否则不会达到涅槃健全的状态。而八正道之种种修行项目被要求的理由,就在于此。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卷七十九;《大智度论》卷九十四;《显扬圣教论》卷二;《辩中边论》卷中;《俱舍论》卷一、卷二十二、卷二十六;《随相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八;《成唯识论》卷八;《大乘义章》卷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