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道霈(1615~1702)
明末清初曹洞宗僧。字为霖,号旅泊、非家叟。福建建安人,俗姓丁。十四岁入白云寺,翌年落发,诵习诸经。一日,见邻房僧死,悟无常之理,遂抱超方之志。十八岁,礼宝善寺闻谷广印,问出离之道,广印授以念佛毕竟成佛之说,师深信不疑。后又奉命依永觉元贤,次年随元贤住鼓山,随侍四年。不久,辞至杭州,遍历讲肆,凡五年,乃得熟谙法华、楞严、维摩、圆觉、起信、唯识及华严、天台之大旨。
其后,归闽省亲,并于大百丈山结茅居住。父殁后,度母出家,共修净业五年。顺治七年(1650),母丧,乃往鼓山访元贤。十年,入建宁广福庵,掩关三年。十四年十月,元贤示寂。翌年,师继其后住鼓山开堂,历十余年。康熙十年(1671),让席于石潮宁公,而游历诸方。后止住东和宝福寺。不久,鼓山缺住持,师又应请于康熙二十三年四月还山。同年完成《华严疏论纂要》一二0卷;二十六年,撰《禅海十珍》一卷;三十四年,著《法华经文句纂要》七卷;四十一年示寂,享年八十八。
师之著作,除上述之外,尚有《秉拂语录》二卷、《餐香录》二卷(或八卷)、《还山录》《旅泊庵稿》各四卷、《云山法会录》一卷(或三卷)、《仁王般若经合疏》《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略》各三卷、《鼓山录》六卷、《开元录》《灵石录》《圣箭堂述古》《般若心经请益说》《四十二章经指南》《佛遗教经指南》《沩山警策指南》《八十八佛忏》《准提忏》《净土旨诀》《净业常课》《续净土生无生论》《舍利塔号注》《发愿文注》《笔语》各一卷等书。
◎附一︰蒋维乔〈道霈〉(摘录自《中国佛教史》第十八章)
道霈,字为霖,建安丁氏子,年十四出家;十八参方,历诸讲肆。后参鼓山贤,看庭前柏树子,三年无所入。辞别出游两浙。复归鼓山,充维那;一日,与师问答,被呵出,一夜不安;至四鼓,卷帘出门,忽然大彻;自此商榷玄奥,无不□合。贤年八十,付属大法;寂后遂继其席。住鼓山二十余年,海内瞻依,以为东南一大法窟。著有《秉拂语录》《餐香录》《圣箭堂述古》诸书行世。
道霈于经疏,著述甚富。昔智者大师有《仁王般若经疏》,安史之乱,佚失;宋初,四帚师多方求之,勿获;数百载至元丰初,有海客自日本携归中国;霈以经疏各行,艰于寻对;因取天台旧疏合之,而订其错误,辑《仁王般若经合疏》三卷。又于七十岁时,纂《华严疏论要语》一二0卷。年将八十,复著《法华经文句纂要》七卷。其自叙中,推尊天台大师,自称私淑比丘;有云︰“少年行脚,尝历讲肆;于台贤性相之旨,得其纲领;后入禅专事参究,而诸教乘束之高阁;又十载罢参后,再取当年所习教法读之,方知原是自家祖翁田地;自是复加钻研,首事华严,次事法华”云云。可知道霈于教乘则出入台贤两宗者也。
◎附二︰〈道霈简介〉(摘录自《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三册)
道霈受元贤启示,悟祖师西来之意,着重发挥“自悟”、“内悟”的思想。他说︰“所谓佛者,非外有相佛,乃当人本有灵觉之性也。”又说︰“千经万论,广破身心二见,二见既破,佛性自现。身见破,则幻身即是法身;心见破,则幻心即是灵明佛性。”(《云山法会录》)道霈也提倡会通禅教,融合儒、释。他在讲到佛法当从信门而入时说︰“所谓信者,(一)信佛语,(二)信自心。”“今之不信佛语者,非不信佛语,是不信自心也。”(同上)在评论宋儒的主静、主敬修养论时说︰“即释氏入道之方,亦岂能外此?”“若果于佛法深生正信,仔细研穷,豁然贯通,则不独静敬与佛法合,凡四书、五经中,无一句一字,不是佛法中第一义谛也。”
[参考资料] 《为霖道霈禅师还山录》卷四〈旅泊幻迹〉;《五灯全书》卷六十三;《新续高僧传》卷六十三;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