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道(梵mārga,巴magga,藏lam)


  原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方法、法则、原理、境界、阶段等义。在佛典,其用法并不一致。最严肃的用法,是指趣向涅槃的修行方法或途径,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正25‧257c)︰“道名一道,一向趣涅槃。”《俱舍论》卷二十五云(大正29‧132a)︰“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或复道者,谓求所依,依此寻求涅槃果故。”此以“趣向涅槃之路”与“求涅槃之所依(即四谛中之道谛)”,皆可称为道。
  如将“道”解为修持方法,则“道”有人天、三乘之别,如《大智度论》卷八十四云︰人天为求世间福乐,故以十善布施为其道;声闻及缘觉等二乘为求涅槃,故以四念处,乃至八正道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为其道;菩萨为求佛果,故以三十七菩提分法及六波罗蜜为其道。其中,十善为世间道,故称有漏道;三乘法为出世间法,故总称无漏圣道。又,三乘中,声闻乘若详加分别,则有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菩萨之六波罗蜜也有资粮道及依止道之别。如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二云(大正31‧240c)︰
  “施等四波罗蜜是资粮道,定波罗蜜是依止道。何以故?从四波罗蜜所生善法,此善法生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依止定生。般若波罗蜜即是无分别智。”
  此外,“道”亦可解为修持所得之境界。此如谓“道”有道前、道中、道后之别者即是。如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四云(大正31‧258a)︰“成就真如是无垢清净,若在道前、道中,垢累未尽,未得名成就;道后,垢累已尽,故名成就。”此中,道前指地前;道中指初地以上、十地中之修习无分别智者;道后指金刚心以上。此外,证得圣道之某一境界,则谓之为“得道”。
  又,《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书,将断除烦恼,证得真理之过程,分为四种道,亦即四个阶段。即(1)加行道︰又称方便道。即为求断除烦恼,而行预备性修行。(2)无间道︰又称无碍道。即直接断除烦恼之修行。(3)解脱道︰即已自烦恼中解脱,证得真理,获得解脱之修行。(4)胜进道︰又称胜道、三余道。即于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实践其余之殊胜行,而全然解脱。
  此外,地狱、畜生、饿鬼之三种生命世界,称为三恶道,加上人、天则称五道,再加阿修罗,则称六道。此外,又有正道、邪道,内道、外道,难行道、易行道,惑、业、苦三道等各种名目,兹不枚举。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大智度论》卷二十六、卷八十六;《佛性论》卷三;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俱舍论》卷十七;《随相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