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那先比丘经(巴Milinda-pañha)


  二卷(或三卷)。译者不详。略称《那先经》。系以对话的形式,记载那先比丘和弥兰王问答佛教要义的经过。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书中首先从那先比丘出家学道的缘由,叙述到弥兰王迎请那先入宫共同论述佛法的情形。其次叙述那先与弥兰王就佛教教理及有关事项所作的问答,最后记载弥兰王归依佛教。全经内容几乎网罗个我、灵魂、轮回、佛陀、涅槃等佛教根本问题,且以巧妙的譬喻加以解说。其思想立场属上座部系统,并未涉及大乘。本经对于了解印度原始佛教、印度与希腊思想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经的雏形约产生于西元前一世纪,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增益,篇幅愈来愈大,内容也愈加愈多,并逐渐形成北、南两种传本。北本即汉文大藏经中的《那先比丘经》,又分作一卷本、二卷本、三卷本等三种。其中,一卷本已佚,二卷本系东汉时译出,三卷本译时不详。二卷本与三卷本除叙述详略不同外,内容基本相同,俱收于《大正藏》中。南本即《南传大藏经》藏外典籍中的《弥兰王问经》,约定型于四世纪,其篇幅为北本的四倍,共分七部分,前三部分内容与北本相当,后四部分为后来所增补。又,巴利本《弥兰王问经》有僧伽罗文、泰文、罗马字母等不同文字拼写本,内容略有差异。此外,另有英、德、日、法各种文字译本。
  ◎附一︰〈弥兰王问经〉(编译组)
  《弥兰王问经》(巴Milinda-pañha),又译《弥兰陀王问经》。系汇集希腊弥兰王与佛教论师那先比丘之问答而编成之佛典。为南传佛教之藏外圣典,颇受尊重。本书采对话的方式,详述西元前二世纪后半统治西北印度的希腊国王弥兰王(Milinda,Menandros),与佛教论师那先长老对于佛教教理的问答,以及弥兰王舍王位出家、证阿罗汉之始末。
  本经现以巴利文流传,全书分七部分,其中序文与本文最初三部分的内容,相当于汉译《那先比丘经》(有二卷本、三卷本,译者不明)。序文及本文前三部分应是本经最初的原本,或许原以梵文书成,巴利佛教亦采用之,增广成现在的七部分。又,其最早成立是在西元前一世纪左右,西元一世纪时传至锡兰。内容方面,原始部分为富有机智趣味性的问答,增广的部分则以解答佛教教理为主。此外,文中所提有关佛教教理的种种问答,是站在上座部佛教的立场,广泛论究有关于佛教的实践问题,大抵可视为与大乘佛教之兴起同时期的作品。
  现行的巴利文本,有锡兰本、Tren ckner本(ptS)、暹逻本。此中,锡兰本与汉译《那先比丘经》的序论及其他大意,皆有相异之处;Tren ckner本所用之巴利语,则欠缺优雅;暹逻本比起Tren ckner本,受后代增补改正的情形更严重。其他,另有罗马字本《TheMilinda-pañho》(V. Trenckner,首版1880,再版1928 ),戴维斯(T. W. Rhys Davids)的英译本《The Question of King Milinda》,尼耶那第洛卡(Nyānatiloka)的德译本《Die Fragen des Milindo》,以及金森西俊译、中村元与早岛镜正共译等日译本。最近,在柬埔寨所发现的注释本《Milindaṭīkā》,由P.S. Jaini校订,于1961年出版(ptS)。
  ◎附二︰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第三节(摘录)
  汉译《那先比丘经》在南方上座的巴利文典籍中,也有一种传本︰《弥兰陀王问经》。其内容较汉译多,共七卷,是经过后人补充的。南方很重视它,缅甸将其编在《杂部》里,视为与佛说有相等的价值。从汉译本看,那先是有部的。他与弥兰陀王的问答完全用的比喻形式,甚似后来的譬喻师,可以称为譬喻师的先驱者。这一时期,有部学说比较旧师说不论内容或形式都精细多了。那先说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无均A 也讲到有轮回,还讲到佛涅槃后的情形。从那先与弥兰陀王问答的内容看,是当时一般人对佛教理论不了解的问题,藉弥兰陀王的发问提了出来,那先代表佛家用比喻形式作了解答。如轮回就是当时的一个问题,轮回怎样从此身过渡到彼身?那先用“如火传薪”,给与解答。如有两支蜡烛,甲烛燃烧将尽传火给乙烛,乙烛则继续燃烧。人的轮回从此身过渡到彼身,情同于此。对于轮回的主体就像火一样。既不能说此火即是前火,也不能说与前火无关。又如业力不失,当时也提出了问题,那先即以“如种有果”来回答。种果人种的是种子,而收获的是果子,如果偷窃树上的果子算不算犯法呢?能否说偷果非偷种,你种的是种子,我摘的是果子呢?当然不能。业力不失即如由种子终于得果实一样。可见那先的议论已不似旧师那样泛泛而谈了。
  西北印度有较长时期处在希腊人的统治之下,佛教传入到这些国家,按理说,希腊思想与佛教思想是会互相影响的。从《那先比丘经》中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希腊思想的影响。
  [参考资料] 《开元释教录》卷三;中村元《インドとギリシサとの思想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