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那烂陀寺(梵Nālanda)
古印度著名的佛教寺院。位于中印度摩竭陀国王舍城北方,即今比哈省的巴腊贡(Bar-gaon)。全名那烂陀僧伽蓝(Nālandā-saṃgharāma)。又作那兰陀、阿兰陀。意译施无厌。系西元五至十二世纪间,印度佛教重要的教育及研究中心。
依《多罗那他佛教史》所载,相传阿育王尝供养位于此地的舍利弗祠庙并建寺。但是,此地在佛教史及印度文化史上之能有重要地位,则始于笈多朝的鸠摩罗笈多(Kumāragupta)一世(西元414~455在位)在此地建立僧院之时。又,四世纪游历托蛌漯k显,在《佛国记》中并未提及此地有寺院,而七世纪游学印度的玄奘、义净则曾于那烂陀寺居住多年。此外,在考古学上的发掘品中,亦不存有笈多朝以前的遗品。由此可知,那烂陀僧院当系五世纪始告完成。
其后,此僧院在哈鲁夏朝、波罗朝的优厚保护下,至十二世纪末仍颇繁荣。其教学以佛教研究为主,兼涉及吠陀学、论理学、文法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等,寺内且网罗诸多权威学者。据玄奘及义净所传,当地区一百余村的收入皆用来维持此僧院。每日依次有二百户捐赠米、乳油、乳等,使得数千学僧得以无后顾之忧而专心研学。僧院每日开办一百余次讲座,日以继夜地进行议论研学。除好学风气弥漫之外,戒律亦被严格遵守。又,除印度外,自中国、朝鲜及亚洲各地前来的留学僧颇多。据说极盛时期,主客常达万人。其教学水准极高,在此僧院出身者,皆普获各地之好评。事实上,印度大乘佛教的著名学者,多数出自此僧院,尤其以六、七世纪左右的护法(Dhar-mapāla)、戒贤(śīlabhadra)及八世纪左右的寂护(śantarakṣita)、莲华戒(Kamala-śīla)等人为最著名。
境内有塔、支提、僧坊等豪华建筑物。僧坊是于中庭四周并列个室的四角形建筑。中庭掘井,壁厚二公尺,室内凉爽。寺内有三大图书馆,名为宝海、宝增、宝色。其后,随着波罗朝的没落及印度佛教的衰亡,那烂陀大学亦日渐式微。十二世纪末,因回教徒征服比哈一带而遭破坏。其后,有一部分被修复,但不久即沦为废墟。
1861年,一批欧洲学者根据玄奘的记述及附近出土的佛像铭文,对此寺进行初步的调查。1915年以后,印度考古调查部(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继续有组织地发掘,发现该寺遗址达一百万平方公尺。所出土的文物,有笈多朝及波罗朝的佛像、印章、供养塔等遗物,数量颇多。目前均保存于附近的博物馆。印度独立后,印度考古局(Archaeological Department of India)颇致力于遗迹的保存及环境的美化。
◎附一︰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第一(摘录)
那烂陀寺的建立与笈多朝有密切的关系。据义净《求法高僧传》卷上说,那烂陀寺是帝日王为北印一个叫曷罗社槃社的比丘兴建的。后来历代扩建,到玄奘去印时已有六大院,义净去印时则发展到八大院,规模异常宏伟。据《婆薮槃豆传》记载,世亲深得笈多朝正勤日王和新日王两代的信仰,所以他们扩建那烂陀寺就不能不与世亲有关。传称世亲第一次同数论外道辩论胜利后,正勤日王(据现在历史考证即颇罗笈多,在位时间是塞建陀笈多稍后一点)就赠与三洛沙金(三十万金),世亲用它在阿逾陀建了三个大庙,其中即有大乘庙。后来在新日王时,世亲又与胜论外道(弥曼差派)辩论获胜,国王母子也赠与三十万金,他又用以在阿逾陀建庙。这些记载,就反映了笈多这两代扩建那寺的情况,世亲所建的寺,恐怕就是那烂陀寺。另外,《大唐西域记》里也说到世亲在阿逾陀寿终。玄奘去时还看见过世亲讲学的场所,规模很大,据说受教者中有各国国王,各学派的学者。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在世亲的时代,那烂陀寺确已建立。关于历代扩建的帝王名字,玄奘所传与一般历史说的还不一致,相同的只幼日王、觉护王二人,其他尚待研究。不过可以肯定,那寺是在笈多王朝时建立,后来逐渐扩大的,这一点已没有问题。玄奘、义净均先后留在那里学习过,均记载了有关大院、住房、寺塔、组织等等情况。他们说那寺常住三千人,有庄园二百所。义净还曾绘制过一个图,附在《求法高僧传》内,可惜现在失传了。那寺一直维持到十二世纪末,回教侵入才被烧毁的。
那寺遗址,从1915年开始,由印度考古学家根据发现的线索,参照《大唐西域记》内的记载,作了三十多年的发掘工作,现在遗址全部出土,大院不止八个,有十多个,还有雕刻、金币等遗物,金币上有的提到新日王、童护王的名字,证明那烂陀寺确实在那个时代就建立了。
那寺建成后,就以无著、世亲学说为中心(《南海寄归传》把无著、世亲并提,因为据义净了解,两人的著作均用无著名义,共计八部),对各种佛学思想同时弘扬。此后这一系的大学者辈出,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所列举的,有护法、护月、德慧、坚慧(安慧)、光友(即后来到中国之明友)、胜友、智月等等,最后说到玄奘的老师戒贤,真是人材济济。这里有两个系统,一是护法系统,一是德慧、安慧系统,后来安慧一系向西印度发展,那寺就单属护法一系了。
由于那寺是国家兴建的,所传学说虽以无著、世亲为中心,同时还网罗了当时大小乘学者以及世俗的各类学者在那里讲学,形成了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自由讨论的风气。因而在构成瑜伽行学派的同时,也把中观学派刺激起来,出现了佛护、清辩以后,还有师子光、智扔奶H物,重明龙树、提婆之学,而有意地与瑜伽行学派相对峙。同时那寺在讲学中,还对全体佛学加以分科组织,即不以对峙的态度处理各派,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全体来分科,这样,讲学的规模日趋完整,学者们都从全体着眼而不拘于一家之言了。我国的玄奘、义净都在那里受到过这样全体的教育。我们替它整理一下,发现当时那寺共有五科,奘、净等都能把五科的精华,传回我国。后来也由另外的学者把五科规模传入我国的西藏,不过那是后来的事,已无奘、净时期的精彩,徒具其形式而已。那寺的这种学风,也是使大乘学说所以能达到极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附二︰《大唐西域记》卷九(摘录)
城南门外道左,有窣堵炕C如来于此说法,及度罗怙罗。从此北行三十余里,至那烂陀(唐言施无厌)僧伽蓝。闻之耆旧曰︰此伽蓝南庵没罗林中,有池,其龙名那烂陀。傍建伽蓝,因取为称。从其实义,是如来在昔修菩萨行,为大国王,建都此地。悲愍众生,好乐周给。美其德,号施无厌。由是伽蓝因以为称。
其地本庵没罗园。五百商人,以十亿金钱,买以施佛。佛于此处,三月说法。诸商人等,亦证圣果。佛涅槃后,未久,此国先王铄迦罗阿逸多(唐言帝日),敬重一乘,遵崇三宝。式占福地,建此伽蓝。初兴功也,穿伤龙身。时有善占尼干外道见而记曰︰斯胜地也。建立伽蓝,当必昌盛;为五印度之轨则,逾千载而弥隆。后进学人,易以成业。然多欧血。伤龙故也。
其子,佛陀□多王(唐言觉护),继体承统,聿遵胜业。次此之南,又建伽蓝。呾他揭多□多王(唐言如来),笃修前绪;次此之东,又建伽蓝。婆罗阿迭多(唐言幻日)王之嗣位也,次此东北,又建伽蓝。功成事毕,福会称庆。输诚幽显,延请凡圣。其会也,五印度僧,万里云集。众坐已定,二僧后至。引上第三重阁。或有问曰︰王将设会,先请凡圣。大德何方,最后而至?曰︰我至那国也。和上婴疹,饭已方行。受王远请,故来赴会。闻者惊骇,遽以白王。王心知圣也。躬往问焉。迟上重阁,莫知所去。王更深信,舍国出家。既出家已,位居僧末,心常怏怏,怀不自安。我昔为王,尊居最上。今者出家,卑在众末。寻往白僧,自述情事。于是众僧和合,令未受戒者,以年齿为次。故此伽蓝,独有斯制。其王之子伐阇罗(唐言金刚),嗣位之后,信心贞固。复于此西建立伽蓝。其后中印度王,于此北复建大伽蓝。于是周垣峻峙,同为一门。既历代君王,继世兴建,穷诸剞劂;诚壮观也。
帝日王本伽蓝者,今置佛像。众中日差四十僧就此而食,以报施主之恩。僧徒数千,并俊才高学也。德重当时,声驰异域者,数百余人。戒行清白,律仪淳粹。僧有严制,众咸贞素。印度诸国,皆仰则焉。请益谈玄,竭日不足。夙夜警诫,少长相成。其有不谈三藏幽旨者,则形影自愧矣。故异域学人,欲驰声问,咸来稽疑,方流雅誉。是以窃名而游,咸得礼重。殊方异域,欲入谈议门者,诘难多屈而还。学深今古,乃得入焉。于是游客后进,详论艺能。其退走者,固十七八矣。二三博物,众中次诘,莫不挫其锐,颓其名。若其高才博物,强识多能,明德哲人,连晖继轨。至如护法护月,振芳尘于遗教。德慧坚慧,流雅誉于当时。光友之清论,胜友之高谈,智月则风鉴明敏,戒贤乃至德幽邃。若此上人,众所知识。德隆先达,学贯旧章。述作论释,各十余部。并盛流通,见珍当世。伽蓝四周,圣迹百数。举其二三,可略言矣。
[参考资料] 《大唐西域记》卷九〈摩揭陀国〉;《宋高僧传》卷三〈唐寂默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Sukumer Dutt《Buddhist Monks and Monasteries of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