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那锡克(梵Nāsīk)
印度都市名。临德干高原之哥达维利(Godāvarī)河。其西南四哩半处现存有由二十四个石窟组成的石窟群。
石窟位于小丘中腹,以“一”字形开凿而成。现今最主要的有十七窟。于西元前150 年开始营造,历经数世纪而陆续完成。其中,第三窟乔达弥普托(Gautamīputra)窟与第八窟那哈帕那(Nahapāna)窟为石窟群中具代表性的毗诃罗(vihāra)。前者凿于西元130年顷,后者约凿于西元一百年左右(一说西元前一世纪)。二窟构造相似,中央大室每边长逾四十呎,左右各有五小室,后方均附六小室。又,第三窟后壁面彩画窣堵波,而第八窟后壁面则为浮雕。
此外,第十二窟中央设大室,三方各建四小室,中央大室深三十二呎,宽二十三呎。第十四窟为石窟中唯一的支提(caītya)。相传西元前160年时始建,经二十五年完成。第十五窟西利阇那(Srī Yajna)窟,系西元前180年顷开凿。大室深六十一呎,宽则前方三十七呎半、后方四十四呎。左右各八小室,后方设七室。其中最深的一室(西元四百年顷建造)刻有坐佛像、二胁侍立像及飞天等。第十七窟内安置涅槃像、禅定佛像、菩萨像和诸尊像。依其创作手法,可推知是西元六百年左右所造。
[参考资料] 《东洋建筑史》;J. Fer-gus-sen《 History of Indian and Eastern Architecture》;V. A. Smith《A History of Fine Art in India andCey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