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邪命外道(梵ājīvika、ājīvaka)


  古代印度的宗教团体,又译生活派,音译为阿耆毗伽派。兴起于佛陀时代。梵语“ajīvika”意为“为谋生计而修行的人”。由于所采取的方法,从佛教徒的立场看来是属于邪道的,因此汉译佛经译之为“邪命外道”或“邪命派”。此教派中之祖师Nanda Vaccha与Kisa Saṁkicca之名,曾出现于巴利圣典中。不过,最有名的长老是六师外道中的末伽梨拘舍梨(Makkhali Gosāla)。此派在兴盛时期,教势与佛教、耆那教鼎足而立。
  ◎附︰黄心川《印度哲学史》第六章(摘录)
  生活派是沙门思潮的一种,相传为“六师”中的拘舍罗所创建,自西元前六至五世纪迄十五世纪的两千年间在印度南北不少地区很流行。它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
  名义和史料
  生活派的梵语为ājīvika或ājīvaka,原意为“生活法”、“生计”、“职业”,引申而为“严格遵奉生活法的规定者”或“以手段谋得生活者”。我国古代意译为邪命外道、无命术,音译为阿耆毗伽、阿夷维等。佛教视生活派的学说为邪说,因之贬称为邪命外道。《大智度论》卷三释︰
  “不以乞食如法自活,作不如法之事而生活,谓为邪命。此有四种︰(一)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和合汤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也;(二)仰口食,谓以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之术数学求衣食而自活命也;(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也;(四)维口食,维为四维,谓学种种之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也。”
  《大智度论》虽然从佛教的立场出发,对生活派教徒的行事寓有贬意,但对照印度各种史料很多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生活派在其创立过程中曾经编纂过它们自己的经藏,但这些经藏没有被保存下来。据耆那教《福经》载,拘舍罗的思想体系来自大雄所说的“初经”(Pūrva)的《摩诃尼密多》(Māhaṇimitta)。《摩诃尼密多》有八支,这八支据阿婆耶提婆(Abhayadeva,约十一世纪)的注释是︰《圣支》(Divyam)、《灾异支》(Autpātam)、《天支》(āntar-ikṣam)、《地支》(Bhaumam)、《身支》(āṅgam)、《声支》(Svāram)、《相支》(Lākṣaṇam)、《征兆支》(Vyāñjanam),另外,还有用于祭祀赞歌和舞蹈的《道书》(Maggas)两支。《摩诃尼密多》八支和《道书》二支,被称为生活派的十大圣典。关于生活派的经藏为什么没有被保存下来,各说不一。可能是生活派的“邪说”触犯了婆罗门教和其它教派的精神统治,因此,与顺世论一样遭到了焚毁。憍底利耶的《利论》规定,生活派若参与宗教的祭祀要罚金百两,他们的经典自然也要受到严厉的处罚。
  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生活派的思想和行事极大部分来自佛教、耆那教的记录和一部分残留的碑铭。在耆那教的经典中有《经造支》《福经》《优婆萨迦陀娑》(《十八在家耆那教徒的故事》)、伐罗诃弥希罗(Varahamihira ,西元550年左右)所著的《婆罗诃吉本生经》(Brahajjātaka)、尼弥旃陀罗(Nemicandra)的《教义纲要》、摩利舍那(1272)的《或然论束》、求那罗特罗(1409)的《思择之光》等等;在佛教经典中主要有长部经典的《沙门果经》、中部经典的《萨遮迦大经》、增支部经典、相应部经典、佛音的《法句经注》《摩诃那罗陀迦叶本生经》《弥兰陀王问经》等。耆那教经典和佛教经典的记述大致是相似的。另外,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利论》的一些章节中也有类似的记述。
  生活派传入南印度后,在泰米尔宗教、历史文献中也有大量的阐述。其中重要的有属于佛教的《摩尼弥伽罗》(Maṇime^kalāi,约六至七世纪),此书也称《末伽黎书》,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南印度生活派的基本理论;属于耆那教的有《女雄尼罗凯西诗史》(Nīlake^ci,约九世纪),该书提到了生活派的经典《九光书》(Onpatu-katir),中述该派的宇宙观、原子论;属于印度教湿婆派的有阿鲁难提‧湿婆阇梨耶(Aruṇandi śīvacārya,约十三世纪)所著的《湿婆智慧书》(Civañāna-Cittiyar),另外,还有一些用建那陀语所写的著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著作所传生活派的教义和历史人物已与前期有所不同。(中略)
  余论
  (1)如上所述。生活派在印度有长达两千余年的历史,在孔雀王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教派。它起源于北印度,但在南印度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发展。在中世纪,生活派与耆那教的空衣派和印度教的毗湿奴派、民间信仰相结合,在群众中继续流传。在南印度迄今还保存着生活派的很多格言。如说︰“一个人能抹掉身上的油垢,但谁也不能除去命运中的缚系”、“即使一个人站在针尖上作苦行,也不能获得比他命定中所得更多的东西”。但是由于史料和文物长期被淹没无闻,佛教和耆那教对它的歪曲,印度教的缄默不言,因此生活派一直被人所误解,直至近几十年才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对生活派的历史发展线索和教义仍不很清楚,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2)生活派是新兴的沙门思潮之一,它是在反对婆罗门教的精神统治中出现的。生活派的早期学说可能与雅利安人入侵以前的土著达罗毗荼人的精灵崇拜有关(例如认为万物中存在着灵魂),但也吸收过吠陀的一些宗教哲学思想(例如吠陀关于宇宙理法(ṛta)的概念与生活派的命定论有着很多相同的特征)。生活派是适应印度最早的奴隶制大国(摩揭陀、拘萨罗等)的政治和精神统治需要所诞生的,以后又获得了一些专制国家的支持(孔雀王朝、戒日王朝等)。关于这种宗教哲学的阶级性格和社会作用在目前国外学者中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例如德‧恰托巴底亚耶认为拘舍罗的命定论反映了印度原始部落或部族人们的消极没落思想。他写道︰“在跋耆族毁灭时,拘舍罗感到一切都幻灭了。因为跋耆族是当时存在的最后一个自由的部落,这种毁灭对于游方僧意谓着失掉了原始的或部落的最后希望,这些传统,他是可笑地力图给予支持的”,但巴沙姆认为,生活派适应了印度最初专制主义国家的兴起而诞生,又随着它们的衰落而灭亡。“在西元前六世纪所倡导的各种新学说中,生活派和它的固定受制的宇宙似乎最适应于紧密集合的专制政治,在孔雀王朝时发生了最大的影响就是表明了这种意义,(中略)由于中央集权的旁落,出现了很多松散结合的小王国,这些小国和准封建关系(quasi-feudal rela-tionship)有关,因此这个派别也就失却了权力,并且最终陷于覆灭。”这种见仁见智的看法,各有理由。但我认为巴沙姆的说法可能更符合历史的真实,有史料证明,在拘舍罗最初建立的僧团和在家信徒中,新兴的商人、贵族、武士占有重要的比重,刹帝利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在意识形态中宣传命定论比之婆罗门所鼓吹的神造说更为有效。中世纪,在印度教的强大统治下,生活派与耆那教和印度教的某些民间信仰结合以后,它的性质有了重要的变化,据南印度出土的大量碑铭所记,生活派是一个从事某种工业和手工业的下级种姓或职业集团,它只在基层群众中活动。
  (3)随着印度佛教传入我国,生活派在我国也有着一定影响。生活派是佛教的对立面。(中略)在我国佛教的说唱文学、雕塑、绘画等艺术中描绘他们是不择手段地谋求生活的“恣欲者”,这种看法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我们应该重新地给予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在我国汉译、藏译的早期佛教典籍中有着很多生活派的史料,在新疆和西藏地区可能还保存着一些文物,这对于澄清生活派的教义和行事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