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邻阿伽色(梵agha-sāmantaka)
指虚空界之色。又名邻碍色。即接邻阿伽之色,或邻近有碍物质之阿伽色。“阿伽”(agha)有三义,其一是“闇”;其二为极碍,指积集有形的物质,即粗杂的色法;其三为无碍,指无形的、微细的色法。玄奘译《俱舍论》卷一(大正29‧6c)︰
“传说︰窍隙即是明闇,非离明闇窍隙可取,故说空界明闇为体;应知此体不离昼夜,即此说名邻阿伽色。传说︰阿伽谓积集色,极能为碍,故名阿伽。此空界色与彼相邻,是故说名邻阿伽色。有说︰阿伽即空界色,此中无碍,故名阿伽;即阿伽色余碍相邻,是故说名邻阿伽色。”
此中,关于“阿伽”之语意,及“邻阿伽色”之所指,共有三种说法。第一说出自《俱舍论颂》的“空界谓窍隙,传说是明闇。”其意为︰空界(即窍隙)系以夜之闇、昼之明为体。其所以称此空界为邻阿伽色,可能是因为梵语agha,含有“闇”的意思,亦即说它是邻接于“闇”之色。
在真谛译《俱舍释论》卷一中,此第一说之译文为(大正29‧167a)︰“无有窍穴离光闇可见故,是故彼言空界。唯光闇为性,昼夜为位。此空界说名邻碍色。”而前述玄奘译的“邻阿伽”一语,在称友《俱舍论疏》(sphuṭārthā abhidharma-kośa-vyākhyā)记为“agha-sāmantaka”,藏译《俱舍论》则记为“thogs-paḥi ñe-baḥi Ḥkhor-gyi gzugs”(邻阿伽色)。
前引之第二说,则是根据梵语agha含有“障碍”之语意而来。此中之agha,系指有质碍之物质(色)。谓空界之色与有质碍之物质(阿伽)相邻,故称为邻阿伽色。真谛译此第二说为(大正29‧167a)︰“彼说碍色者,谓聚集中,色最易变坏故,光闇与碍色相邻,故名邻碍色。”
第三说系将“阿伽”解为“无碍”。即空界之色(阿伽),与其他有碍物质相邻,故称邻阿伽色。亦即指邻近有碍物质之阿伽色。真谛译此第三说为(大正29‧167a)︰“复有余师释︰此亦是碍他,于此无碍故,与余色相邻。”藏译《俱舍论》将此第三说中的“邻阿伽”,译为“thogs-med ñe-Ḥkhor”(邻无碍)。
关于“阿伽”一语,具有“极碍”、“无碍”之正反二义,《玄应音义》卷二十四云“阿伽︰伽,此云碍;阿,有二义,或言无,或云极。犹含两释,故立本名也。”然而说agha含有“碍”的意思,是因为agha的语根为agh(意为“恶”),因此《玄应音义》的解释是不正确的。若根据前述藏译《俱舍论》所载,则第三说与第二说之“阿伽”,其原语并不相同。
[参考资料] 《俱舍论光记》卷一;《俱舍论宝疏》卷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