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释氏要览


  三卷。北宋‧释道诚集。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道诚的生平不详,从他著书上的记载看,可知他是宋‧咸平、景德年间(998~1007)在汴京讲经论的赐紫沙门,和当时译场中执事僧清沼(笔受)、云胜(证义)都相熟。他自京师罢讲返乡(钱塘),先后居住龙华寺和月轮山寺,以十年时间,披阅大藏,遇到出家人须知的事情,就抄录下来。到了天禧三年(1019)八月宋真宗大赦天下,普度僧尼道士女冠系帐童行,计度僧三十三万零一百二十七人,尼一万五千六百四十三人,道士七千零八十一人,女冠八十九人。他因此整理旧钞,分成各类,并添了一些传记书疏材料,编成《释氏要览》三卷,以供新度者阅读(见《要览》作者自序,又见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四)。
  本书为类书体。共二十七篇,六百七十九目,析为三卷。卷上九篇︰(1)姓氏,(2)称谓,(3)居处,(4)出家,(5)师资,(6)剃发,(7)法衣,(8)戒法,(9)中食。卷中九篇︰(1)礼数,(2)道具,(3)制听,(4)畏慎,(5)勤懈,(6)三宝,(7)恩孝,(8)界趣,(9)习学。卷下九篇︰(1)说听,(2)躁静,(3)诤忍,(4)入众,(5)择友,(6)住持,(7)杂记,(8)瞻病,(9)送终。各篇子目多少不等。作者选定这些篇目,是以《华严经》菩萨有十种知来作标准的。十知为︰(1)知诸安立,(2)知诸语言,(3)知诸谈议,(4)知诸轨则,(5)知诸称谓,(6)知诸制令,(7)知其假名,(8)知其无尽,(9)知其寂灭,(10)知一切空。这些本来范围宽泛,也可涉及很深的义理;但本书的编撰,是预想到初入法门者特别是当时普度的一般僧尼,或有常识不够,特用此来供给补充,使他们免于徒具僧形的讥诮,所以只限于有关名物、典章、制度、称谓,以及其他生活细节等方面。
  在宋初,像本书这类性质的著述,已有赞宁的《大宋僧史略》一种,但其书偏重事物兴废,仅列五十九条,范围比较狭隘。本书则可说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充起来的,对于新学更有切近实用的意义,因而保存了当时有关佛教制度风俗等很多资料。特别是作者在南北各地所观察到的一些不同习尚的记载,最为可贵。这如南方禅僧一切作务皆服络子,北僧多翻着袈裟(见《要览》上〈法衣篇〉)。南方僧以抽坐具为礼(见《要览》中〈礼数篇〉),浙右僧解安居日,以彩束草送给施主,谓之解夏草(见《要览》下〈杂记篇〉),北方皆不行。江浙浴佛以四月八日,淮北乃至两京用腊八日(见《要览》中〈三宝篇〉)。又法曲子南方禅人作渔父、拨桌子唱道之词,京师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归依、柳含烟等,号为唐赞(见《要览》下〈杂记篇〉)等,都是其例。此外本书所钞佛典,有些不是大藏所收而为当时流行的,如《四分律行事钞增辉记》(唐末希觉撰),即属久佚之籍,所钞记文,吉光片羽,自是珍品。
  本书撰成后,崔育林与随某替他作了序,天圣二年(1024)刊行,因未入藏,后即散佚。日本‧宽永十年(1633),重刻流通。(田光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