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释迦谱


  五卷。梁‧僧祐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系现存中国所撰佛传中最古的一种。此书撰述的用意在“显明觉(佛的)应”(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二〈释僧祐法集总目录序〉),“爰自降胎至于分塔,伟化千条,灵瑞万变”的一代应化事迹。但这些事迹见于各种经、律和传记中的,或是东鳞西爪,“首尾散出”,或是各家异说,“群言参差”。这需要连贯首尾,会通异说来加以总集,使易于观览。因此作者僧祐把各种经传中所说释迦的史实,从上溯佛的氏族来源起,下至佛灭后的法化流布等相止,“原始要终”地汇编成为本书(见僧祐自作〈释迦谱序〉)。
  本书原为五卷,早收存于北宋蜀版藏经和高丽刻藏经中。另外还有广本十卷,现收存于宋、元、明藏中。原本第一卷〈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高丽刻藏经仅略引《普曜经》等,占第一卷的一部分;广本则广引《因果经》等扩充篇幅到第五卷。又五卷本原缺〈释迦从弟调达出家缘记〉第十至〈释迦子罗云出家缘记〉第十三共四节,但广本不缺。这一广本大概是后人因为原本关于释迦牟尼佛本身降生成佛的资料太略,因此加以增订,扩大到四卷有余。它在唐初开始流行,所以道宣的《大唐内典录》卷四说︰“《释迦谱》更有十卷本,予亲读之。”到了开元时代就以广本为主写传了(见《开元释教录》卷六)。
  本书内容共有三十四节(一至九节皆称“谱”,其余称“记”),各节皆抄集有关的经、律、传记原文,末附总结性的短篇案语。这三十四节大体可分为五部分。
  (1)从〈释迦始祖劫初刹利相承姓谱〉第一至〈释迦近世祖始姓释氏缘谱〉第三,是关于释迦牟尼佛氏族的来源。
  (2)从〈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至〈释迦同三千佛缘谱〉第六,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降生、成道,和七佛中余佛种姓、化众等的同异,以及与三千佛同得成佛的因缘。
  (3)从〈释迦内外族姓名谱〉第七至〈释迦种宿业缘记〉第十八,是关于与释迦牟尼佛有关的人物。其中包含内外族、四部名闻弟子、从弟调达、阿那律跋提、孙陀罗难陀、子罗云、姨母大爱道、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以及释迦族灭亡的因缘。
  (4)从〈释迦竹园精舍缘记〉第十九至〈释迦留影在石室记〉第二十六,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遗迹。其中包含竹园精舍、祇洹精舍、发爪塔、天上四塔、优填王造旃檀像、波斯匿王造金像、阿育王弟造石像以及石室留影。
  (5)从〈释迦双树般涅槃记〉第二十七至〈释迦法灭尽相记〉第三十四,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入灭和灭后法化流布之相。其中包含双树入灭、八国分舍利、天上龙宫舍利宝塔、龙宫佛髭塔、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以及遗法灭尽的因缘和现象。
  本书编撰的体例是“抄集众经”,述而不作(见本书序)。各节所抄的典籍大都以一种为主,在篇目下注明(如〈释迦始祖劫初刹利相承姓谱〉第一之下注明“出《长阿含经》等”),此外另引他书补充,即在引文前后标明出处。引文时有删改,而于说法不同处也加以评定或会通(如〈释迦六世祖始姓释氏缘谱〉第三中,《弥沙塞律》说净饭王世系不同,判为传写脱略,应以《阿含》为正等)。不过有些地方也有重复(如〈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中,本引《普曜经》说及白象入胎,次又引《瑞应本起经》《修行本起经》一再说白象王来处于胎,就觉得重复)。所以本书不能脱离类书的范围而成为通体连贯的完整佛传。综计所抄典籍有四《阿含》《普曜》《中本起》《瑞应本起》《出曜》《贤愚》《观佛三昧》《大涅槃》等经,《昙无德律》《弥沙塞律》《大智度论》和《集经抄》等近四十种。对于读者来说,不劳寻翻,力半功倍,即能详悉释迦一代事迹,可算是本书的唯一效用。
  本书对于后来佛传的撰述也有一些影响,唐初本书增订十卷本流行,道宣即病其太繁,以为“自可前修博观,非为后进标领”(见道宣撰〈释迦氏谱序〉),便重加删节,成为仅仅一卷的《释迦氏谱》,内容包括所依贤劫、氏族根源、所托方土、法王化相、圣凡后胤五科。而释迦化相中,从处兜率天一直叙述到入灭以及天上人中分骨为止,较之本书原本及广本均觉得更为完整,便于初学。(李安)
  [参考资料] 陈士强〈释迦谱和释迦氏谱合论〉(《法音》杂志第四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