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金刚乘(梵Vajra-yāna)
泛指密教,或指相对于右道密教(即真言乘,Mantra-yāna)的左道密教。又称为怛特罗派(Tāntrika)。
按,密法与咒法在《吠陀》以后的婆罗门教中具有重要意义。佛教也并非全面性的排斥,如在原始佛典中即曾出现咒法。之后,佛教内部曾发展出各种密咒与陀罗尼。到五、六世纪左右,又形成印契(mudrā)与曼荼罗(maṇḍala)。但是,密教之确立,则是在《大日经》《金刚顶经》出现的七世纪后半叶。其时,密教以大日如来为首,加上大威德明王、不空罥索观音等特有诸尊,将古来之佛教与婆罗门教诸尊配列组合成为系统化的曼荼罗,而且制定仪式,并将印契与明咒的使用,组织在仪轨之中。
《大日经》引用《华严经》系统,立“即事而真,当相即道”的教说,并依据般若与大悲方便的思想,包容摄取婆罗门教及各种民间信仰。《金刚顶经》虽然是依瑜伽行派的心识说所组成,但也含有正面肯定爱欲的大乐(mahāsukha)思想。这两部经典均不同于后期大乘之倾向于观念化,而侧重于承认现实事象当体的实相,且糅入印度教(即包容当时民间宗教而复兴的婆罗门教)信仰。
在密教思想兴隆之后,乃衍生出右道密教(真言乘)及左道密教(金刚乘)。前者以《大日经》为中心,构成理论化的密教;后者承续《金刚顶经》的思想系统,发展成较具实际趋向的密教。其后,真言乘未有较大的发展,而金刚乘则与印度教结合,发展得极为隆盛,甚至在十世纪以后几乎遍布在整个印度佛教圈。
在印度佛教史上,因陀罗部底(In-drabhūti)王对金刚乘的隆盛,贡献颇大。其著作《智慧成就》(Jñānasiddhi)与印度教的性力派(Sāktāḥ),关系甚为紧密。所谓性力派,即从女神杜尔嘉(Durgā)的崇拜转变成崇拜其性力(śakti),进而发展出肉欲主义修行法的宗派。此肉欲主义虽然具有浓厚的淫猥倾向,但却受到印度人的接纳,以致金刚乘急速地普及于奥利萨、孟加拉地区。尤其八世纪以降,此派受到该地的波罗(Pāla)王朝之庇护,教团益发隆盛,几乎遍及印度全岛。
创建波罗王朝的瞿波罗(Gopāla),在首都建造欧丹多富梨寺(Odantapuri),其子达摩波罗(Dharmapāla)在恒河河岸上建超戒寺(Vikramaśila);此二寺皆为金刚乘的根本道场。尤其是超戒寺,在此后以迄十三世纪初佛教被回教徒灭亡之前,一直极为兴隆。
在提婆波罗(Devapāla)之时,与印度教性力派结合的金刚乘,其隆盛情况抵达颠峰,众多的怛特罗(tantra,密续)被制作出来。《秘密集会》(Tathāgata-guhyaka)与《成就法鬘》(Sādhanamālā)等金刚乘的代表性著作,也于此时问世。这些都在禅定及冥想以外,频频使用真言(mantra)与洋特罗(yantra),更容许强烈性的药物及肉体性的放纵,藉助肉体的昂奋以获致一种神秘体验的境界,认为该境界即为胜义出世间悉地(siddhi)。而使金刚乘形成体系化的,是时轮派(Kāla-cakra-vāda)的教义。时轮派将被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所制约的迷界,称为时轮;又说欲从时轮解脱,须依据超越时间、空间的本初佛(Adi-buddha)思想;此本初佛就是金刚萨埵。此时轮教义除有印度教性力派的基调之外,也包含浓厚的毗湿奴派与瑜伽派色彩。
金刚乘之所以与印度教融合,是为了因应印度当时的社会。亦即印度人为了因应当时兴起的回教侵略,所发展而成的宗教产物。但是在十三世纪初叶(1203),回教徒烧毁超戒寺时,该寺僧尼悉遭杀害,金刚乘的发展遂于印度中绝。
金刚乘的代表性学者为莲华生(Padma-samb!hava)。莲华生出现于八世纪左右,曾被延聘入西藏创建喇嘛教。其后,不二金刚(Advayavajra)、宝积静(Ratnākaraśānti)、般若伽罗末提(Prajñākaramati)、那洛巴(Nāropa)等相继出现于超戒寺。此外,在十一世纪出现的阿底峡(Atīśa)是显密两教的大学者,对西藏喇嘛教学的形成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附一︰松长有庆〈印度密教研究之现况及其研究方法〉(摘录自《世界佛学名著译丛》{72})
当以梵文表示密教时,“金刚乘”可说是最普遍的语词。该词也存在于原典中,而且日本密教也在使用。
自古以来,“金刚”就被认为具有“金刚石”或“作为战斗工具的金刚”的意思。《大日经疏》卷一︰
“金刚喻实相智。过一切语言心行道,适无所依,不示诸法,无初中后,不尽不坏,离诸过罪,不可变易,不可破毁,故名金刚。如世间金刚宝有三事最胜。一者不可坏故。二者宝中之上故。三者战具中胜故。此与释论三种金刚三昧中喻意相同。”
亦即就性质的坚固、价值的无比贵重,以及武器之优越而言,金刚是世间最好的。《大日经疏》认为《释论》(《大智度论》)卷四十七中所说的三种金刚三昧的比喻,即此三者之大要。
据此可知,后期密教以金刚为空性(śūnyatā)为最高之真实。甚而以具体的五钴金刚形,作为如来五智的象征。加上向来的金刚之概念之后,密教独特的象征哲学,遂巧妙地在其中衍生出来。所谓的“金刚乘”,即具有此等性质的大乘佛教中的最高之教。
但是,如果探讨印度密教的经典、仪轨与怛特罗,则“金刚乘”的用例,实只限于《金刚顶经》,或属于《金刚顶经》系统的与怛特罗教有关的文献;而不见于《大日经》系或初期密教经典。因此,如果以“金刚乘”来表示密教全体,或将它限定为俗称左道密教的印度后期密教,则不能不说已失却其本意。换言之,“金刚乘”的本来意义,是指印度中期密教的代表经典(瑜伽部密教的《金刚顶经》),与继之而来的后期密教(无上瑜伽密教)的总称。
因此,一般所通用的“密教”用语,显然有误用的情形。亦即︰(1)由于受日本的显教、密教对立的意识所左右,而认为在波罗蜜乘、显教之外,还有独立之真言乘的密教存在;(2)认为“真言乘”是指《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印度之纯正密教,而“金刚乘”是左道密教。这样的论调,不能不说是毫无根据的误解。
◎附二︰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余论(摘录)
密教开始于第七世纪。到第八世纪以后,性质逐渐同印度教相接近,愈益离开了佛教的面貌,一般称之为“左道”。以后的发展,更加不纯,特别是主张性欲的瑜伽,一般也称为“左道瑜伽”。由于他们也讲般若、苦等教理,主张空性,并说这种空性,犹如金刚,是不变的,为了与大乘小乘相区别,又称之为“金刚乘”。
在波罗王朝于十一、十二世纪建立了超行寺以后,金刚乘密教更有一番变化。它逐渐泛滥于民间,而不一定集中于寺院了。教理也更为通俗化,更加没有什么规律,简单易行,所以人们称之为“易行乘”。所谓易行,就是区别于一般佛教难行的实践而言的。他们认为一般的佛教方法比较难,民众不易接受,行不大通,因此要采取易行的办法。其实,金刚乘密教的成佛办法就比较容易了,主张即身成佛,而易行乘密教的方法更简单,主张立地成佛。他们的所谓成佛是指的常人“快乐”的境地,这种“快乐”与一般佛教的所谓涅槃常乐我净的乐是不同的,他们的“快乐”最后归之于男女的性欲,所以他们的瑜伽方法,必须是同女人配偶,称此为“手印”,其中有许多淫秽之处。也正因为他们的方法简易,提倡低级的东西,很能得到社会一部分愚昧群众的欢迎,流传很广,很快。在流传过程中,形式也有变化,如金刚乘有自己的经典,名“呾特罗”,里面有种种仪轨(用什么方法供养本尊,用什么咒语等),仍很繁复。到了“易行乘”,则不尊经,而是尊师,尊重他们的导师、上师;认为只要照导师的指导做就行了。导师教的是一些歌诀之类(现在存下来的还有“多诃”这样的诗歌),或谓之“金刚曲”。这类语言文字,都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十分暧昧,一般也称之为“密语文学”。西藏有许多译本,在尼泊尔一带还遗留下很多原本,有些已被校刊出版。所以,密教不但方法逐渐有变化,而且所信奉的典籍也有变化。这就是十一、十二世纪时期密教流行的情况。
密教发展到最后,还有所谓“时轮乘”。他们特别崇拜的是本初佛,认为释迦牟尼之上还有最初的佛,是那个最初佛发生一切的。同时,他们还对人的生理作了很多研究,提倡用瑜伽的方法来控制身体内部的所谓“有生命的风”(相对外部自然界的风说的),就可以使人的生命不受时间流转的影响,而得长寿,以致于脱胎换骨,变人身为佛身。时轮乘的教义,也反映了伊斯兰教对佛教的影响,他们反抗伊斯兰教,并且设想,诅咒将来有一天伊斯兰教的灭亡。到了这时,也就是密教发展的最后阶段了。
从上述情况来看,在波罗、斯那两王朝的二百年间,密教还是有发展的。这种发展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寺院(那烂陀寺、超行寺)为中心,他们也谈教理,把密教的教理与显教的教理混合来谈。如师子贤就是达摩波罗时代的国师,他提倡般若,同时又是密教里的重要人物。他的弟子觉智足,则更是将般若与密教混合起来讲的。到十一世纪中叶,超行寺还有一位大家名阿提沙,他曾到我国西藏去复兴佛教(因西藏佛教那时一度被破坏),也是一个双谈显密二教的人。除寺院这个系统之外,在民间还有一个系统,这是通俗化的密教,其内部情况也非常复杂。后来人们把密教得了成就(悉地)的大师列举出来,共有八十四家,其中包括了各式各样的人物,甚至连龙树、提婆也被包括在内,此外,还包括了民间各阶层的人物。同时还给这八十四家作传,收集他们的著作,给他们做赞歌等等,我们即可从这些资料中看到所谓密教人物与其传教方法的一斑。
◎附三︰噶玛听列仁波切着‧孙一译《西藏十六世噶玛巴的历史》第二章第八节(摘录)
金刚乘(Vajrayana)或密续乘(Tan-trayana)是佛道中最高的修行法。在其他乘中行者依教奉行,可望于未来世中开悟。然而在金刚乘中却采果为因。由于大乘教法的广大心量生出金刚乘的宇宙观──交织佛能的显现。所以在密乘中,自己的身、口、意被转成佛的身、口、意。金刚乘的重点观念是三昧耶(samaya),是瑜伽士对修习金刚乘观行所做绝对清净的誓愿。
在金刚乘中,佛道直接显现于三根本中(three roots),就是上师(guru)、本尊(devata)和空行(dakini)及护法(dharma-pala),也可以说是金刚乘的三宝。上师是加持根本(adhisthana),因为是他揭示了我们自心中的佛性。本尊是成就根本(siddhi)。为利益不同资质和倾向的众生,佛道以多种不同外型的本尊示现。因此瑜伽士可做一种或多种本尊的心灵修行,本尊是适合自己根性的觉悟转化者。空行和护法合而为事业根本(karma)。空行代表觉悟的女性能量,可以引导瑜伽士使他回复于平衡状态。护法有男女二相,他们的作用相似,都是护卫瑜伽士修行,并且守护瑜伽士由佛法各种传承处聚集的加持力。
◎附四︰不动慧狮子编《佛教宝藏》附录〈心中心法〉(摘录)
金刚乘的意义
金刚乘有许多不同的名词,如︰信手铠(Shraddhakaravarma)在《无上瑜伽教义》中说︰“菩萨乘有二种,一为讲十地与六波罗蜜之因乘,另一为讲秘密真言之果乘。”因此,“秘密真言乘”、“果乘”及“金刚乘”都与“真言乘”同义。“真言乘”又名“方便乘”。至于“因果乘”这个名词,乃是二大乘(波罗蜜及真言乘)的异名。
在金刚乘的典籍中,金刚乘也被称为“持明藏”(Scriptural division of the knowe-led-ge Bearers)和“密续藏”(Sets of tantras)。
(2)关于“秘密真言乘”,它之所以被称为秘密,乃是因为它是暗中秘密传授的,不传给非法器之人。“真言”(咒)的原字是mantra,man意为心,tra意为救护。《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第十八章(Guhyasa-majatantra,chap. XViiI)中说︰“依根尘为缘,所生起之心,即是所谓man,tra意为保护以诸金刚力,护离世间法,所发诸誓愿,即名修真言。”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man意为发如实智,traya意为保护六道轮回众生之悲心。
(3)关于“果乘”,此处之“果”系指四种清净︰即住处清净、身体清净、资财清净、行为清净,也就是佛宫殿、佛身、佛财、佛行。修者依此四种清净,观想自己当下即有一座不可思议的大宫殿,并有天人为伴,四周具诸圣物,及具足净化环境和众生的圣行。是故此乘被称为“果乘”,其原因就在修此乘者乃依果(佛位)所具诸相而修观。信手铠在《无上瑜伽教义》中说︰“此乘之所以名果,乃是因修此乘者都以扮演具有清净身、清净资财、清净住处及清净行的佛果为修行的办法。”
(4)关于“金刚乘”一名的由来,宝手寂(Ratnakarashanti)在《掌花论》(Kusum-anjaliguhyasamajanibandha)中有极明确的说明。论中说︰“总括整个大乘之经意的是六波罗蜜,总括六波罗蜜的是方便与智慧,而总括方便与智慧令成一味的是菩提心。这就是金刚萨埵三昧。只有此智慧和方便合一才是金刚。由于它既是金刚又是乘,故名金刚乘或真言乘。”因此,以方便和智慧合一不分的金刚萨埵瑜伽为修行的方法和修行之目的的就是金刚乘。
由于金刚乘较波罗蜜乘有更多的善巧方便,故又名方便乘。智依在《不二金刚乘》中说︰“以不可分故,名为金刚乘。以果为道故,又名为果乘。以大方便故,又名方便乘。以极秘密故,又名为密乘。”
[参考资料] 梅尾祥云《秘密佛教史》;ShashiBhushan Dasgupta《An Introduction to TantricBuddhism》(日译本为《タントン佛教入门》,宫阪宥胜、桑村正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