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金刚智(梵Vajrabodhi;671?~741)
唐代译经家。密教付法第五祖。音译跋日罗菩提。乃中印度刹利王伊舍那靺摩之第三子(一说为南印度摩罗那国的王族)。十岁(一说十六岁)在那烂陀寺出家,依寂静智学声明论。十五岁往西天竺,止住四年,学法称论,然后返回那烂陀寺。二十岁受具足戒,六年间广习大小乘律,兼通粉绘之术,又受学《般若灯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二十八岁于迦毗罗卫城随侍胜贤论师,学《瑜伽论》《唯识论》《辩中边论》。其后游南天竺,谒见龙树菩萨的弟子龙智,承事供养七年,受学《金刚顶瑜伽经》《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诸大乘经典及《五明论》,并受五部灌顶,研究密教奥旨。随后回到中天竺,礼如来八相的灵塔。时南天竺大旱,摩赖耶国王遣使请师于宫中设道场祈雨,立有灵应,王臣皆大喜,遂为师建寺安身,师住三年余。
后因观音菩萨之灵告,师遂率领道俗弟子八人,渡师子国,于楞伽城无畏王寺顶礼佛牙。更向东南攀楞伽山,参礼佛足迹,又再次回到南印度摩赖耶国,于宫中受王供养。后欲赴大唐,拜文殊师利,传法门,而请求于王。王乃遣将军米准那贡进梵夹及方物,送师入唐。师遂于师子国乘波斯船,经佛逝等国,约三年后达唐境,时为开元七年(719)。翌年,师入洛阳,进谒玄宗,被迎入大慈恩寺,不久移居荐福寺。随后,在所住寺院设大曼荼罗灌顶坛,化度四众,受王臣归依。大智、大慧二禅师及不空三藏、沙门一行等人皆入其门下。
开元十一年,开始从事翻译,首先在资圣寺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及《七俱胝陀罗尼》,后又译出八部十一卷的秘密经典。二十四年随驾入长安,二十九年欲归本国,后因病示寂于洛阳广福寺,享年七十一。天宝二年(743)二月二十七日,塔于奉先寺的西岗,永泰元年(765)朝廷赐谥号,称“开府仪同三司大弘教三藏”,其所用之七条褐色紬袈裟一件,今藏于日本正仓院。
[参考资料]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故金刚智三藏行记》;〈东京大广福寺故金刚三藏塔铭序〉;《续古今译经图纪》;《开元释教录》卷九;《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宋高僧传》卷一;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