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寺院为报时、集众而敲击的法器。其形制有二种︰
  (1)梵钟︰又称大钟、钓钟、撞钟、洪钟、鲸钟、蒲牢、华鲸、华钟、巨钟。多属青铜制,少数为铁制,一般高约一五0公分、直径约六十公分,形式是上端有雕成龙头的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二个莲华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称草间,下缘称驹爪;以上则分池间、乳间二部分,且乳间有小突起物并列环绕,又连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又名六道。另外,钓手傍有呈圆筒状的□插通内部。此类钟多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之用,如《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云(大正48‧1155b)︰“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其所发之音或称鲸音。又后世多在其表面平滑处刻铭。
  (2)半钟︰又称唤钟、小钟,多以真□(黄铜)铸造,通常高约六十至八十公分,乃吊于佛堂内之一隅,因其用途系为普告法会等行事之开始,故亦称行事钟。
  寺院大钟之制源自印度,然钟在该地系称犍稚(ghauta),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云(大正2‧676c)︰“阿难(中略)即升讲堂,手持揵椎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此有木、石、铜制之别,雕刻极为精美,多悬于钟台。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到佛教传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此物多为青铜制,外形朴素,常刻有铭文,且自六朝时代起多挂在钟楼。如《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列有大周二教钟铭(北周‧天和五年武帝制)、大唐兴善寺钟铭、京都西明寺钟铭(唐‧麟德二年造)等。又,苏州寒山寺之钟,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而闻名于世。另据日僧圆仁之《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所载,五台山的钟楼谷乃文殊一度示现金钟宝楼之处。
  朝鲜自古亦有梵钟,然其制稍异,无袈裟□。其中,新罗‧惠恭王七年(771)所铸造的泰德寺钟,现今悬于庆州南门外的钟楼。
  日本的梵钟深受中国、朝鲜的影响。其被列为国宝的寺钟之中,有不少即来自此二国。现存最古之钟造于文武天皇二年(698),今为京都妙心寺所藏。
  有关鸣钟之法,依宗派、地方而异,但通常是以三鸣钟为始,以二鸣连续作终。又,鸣钟的次数以十八声为常例,亦有三十六声、一0八声。其中,对于鸣一0八声之原因,或谓是对应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之数。或谓可使百八烦恼清醒,故佛教称为“百八钟”。
  在禅宗寺院中,悬于寺中禅堂(僧堂)、斋堂等处之钟称为僧堂钟、堂钟、斋钟;置于佛殿之钟则称殿钟。又,通告初夜坐禅者称定钟,报众入僧堂者称入堂钟。而掌理鸣钟之僧职,则称钟头。
  [参考资料] 《祖庭事苑》卷四;《扶桑钟铭集》;《禅林象器笺》〈呗器门〉;孙宗文〈寺钟琐语〉(《法音》杂志第三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