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钵(梵pātra,巴patta,藏lhuṅ-bzed)


  比丘六物之一。又称钵多罗、波多罗、钵和兰等。意译应器、应量器。即指比丘所用的食具。有铁钵、瓦钵之别。持钵行乞称为“托钵”。由于比丘持钵以应受他人的饮食,故钵亦称应器。《玄应音义》卷十五谓钵是“薄”之义,此因治厚物令薄而作此器之故。《四分律》卷九谓钵之种类云(大正22‧622a)︰“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要有二种,铁钵、泥钵。”该书卷五十二谓禁止使用由木、石、金、银、琉璃、宝、杂宝所作成的钵,并以此简别在家和外道。《五分律》卷二十六谓不使用金银七宝、牙、铜、石、木的钵,若使用金银乃至石钵,则犯突吉罗,若使用木钵,则犯偷兰遮,若如外道之使用铜钵,则犯突吉罗。仅准许使用铁钵、瓦钵、苏摩钵。所谓泥钵、瓦钵、苏摩钵,皆是同类之物,苏摩钵是就产地而命名的。
  钵的颜色,应熏为黑色或赤色,即《四分律》所说的黑钵、赤钵。《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谓瓦钵当熏成孔雀咽色,毗陵伽鸟色,或是鸽色。铁钵则作钵炉,以阿摩勒核、佉陀罗核、巨摩、竹根熏之。关于容量,《四分律》卷九举出大、中、小三种。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但是根据唐代的量法,应是一斗至五升之间,此种说法载于《毗尼讨要》卷上。
  又,比丘不得储存多钵,护持钵当如护持自己眼睛一般,应当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钵损坏时,若五缀(五种修补方法)而不漏,则不得求新钵(经修补后再用的钵,即称五缀钵)。钵置于地上时,若有转倒之虞,则当作钵支以安置之,携带时则应收入钵囊(或称钵袋、钵络、络囊)。
  □酪时,四天王各奉一石钵,佛受之将钵相叠安置在左手,再以右手按下将四钵合为一钵。佛度三迦叶之时,将毒龙放入钵内。佛入灭后,其钵曾被慎重安置,受信徒供养礼拜。法显《佛国记》〈弗楼沙国〉条云(大正51‧858b)︰
  “佛钵即在此国,昔月氏王大兴兵众,来伐此国欲取佛钵,既伏此国已,月氏王笃信佛法,欲持钵去,故大兴供养,供养三宝毕,乃校饰大象置钵其上,象便伏地不能得前。(中略)王知与钵缘未至,深自愧叹,即于此处起塔及僧伽蓝,并留镇守种种供养。(中略)可容二斗许,杂色而黑多,四际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
  同书〈师子国〉条下说,佛钵原本在毗舍离,今在犍陀卫,经数百年移至西方之月氏国,再经由于阗、屈茨、师子、汉地等国回到中天竺,后至兜率天上,弥勒菩萨见之而深加赞叹,与诸天一同以香华供养七日。其后又重返阎浮提,由海龙王持入龙宫。弥勒菩萨成道之时,钵分为四,重返原地頞那山上,弥勒成道已,四天王取之奉佛。其情形如先佛一般,即贤劫千佛共用一钵。
  玄奘西游之时,此国已无佛钵。《西域记》卷二〈健驮逻国〉条下云(大正51‧879c)︰“王城内东北有一故基,昔佛钵之宝台也,如来涅槃之后,钵流此国,经数百年式遵供养,流转诸国,在波剌斯。”
  [参考资料] 《盂兰盆经疏》卷下;《十诵律》卷五十六;《善见律毗婆沙》卷七;《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十二;《杂阿含》卷二;《赖吒和罗经》;《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二;《毗尼母经》卷七;《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