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长安佛教


  指长安地区的佛教。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此地地形险要,渭水由其西绕北而行,遥与黄河相会合,终南山耸立其西南,连接熊耳山。其间山脉起伏,形成所谓关中天险之地。
  古来长安与洛阳并称旧都。汉、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都建都于此,又称镐京、常安、大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都城。在佛教史上,亦为我国古代兴法弘教的中心地,历代各宗高僧硕学多集于此地。而经由新疆甘肃之地进入中国的译经三藏,也多半在此成就其佛教文化事业。
  西晋武帝太康七年(286),竺法护在长安青门外建立一寺,译出《正法华经》等二一0部。晋室南迁后,僧伽跋澄、僧伽提婆、竺佛念等义学僧集聚长安城,译出许多经论。当时义学泰斗道安原住在襄阳檀溪寺,专心致力于经典的注释。其时,后秦‧苻坚攻陷襄阳,道安被苻坚带到长安。其后,住入五重寺,学徒集聚达千余人,并备受秦主信赖,一般士庶亦争相到此师事之。
  隆安五年(后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三藏亦来到长安,得秦主之敬信,并为设西明阁、逍遥阁两个译场。令僧慧、僧迁、法钦、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助鸠摩罗什译经。秦主亦曾亲自担任笔受之职。所译经典共九十七部四二五卷,学徒集聚达数千人,规模之大,冠绝古今。又,曾在西域受鸠摩罗什教导的毗摩罗叉、佛陀耶舍、弗若多罗等人亦闻风而来到长安。此外,学德均堪与鸠摩罗什比肩而论的佛陀跋陀罗,亦曾到长安弘法。
  其后,由于南方海上交通逐渐发达,南朝的佛教遂多由海路传入,以致长安佛教不复往昔盛观。但由于北朝代代帝王崇佛之念甚厚,上之所好,下亦习之。因此经论的翻传、远渡而来的僧侣亦络绎不绝。直至北魏太武帝时(424~452),采用道士寇谦之之言,排斥佛教,迫使僧侣还俗,当时被迫还俗的僧侣不可胜数。至宣帝(578~579)时逐渐恢复崇信佛教,建立陟岵寺,度一二0僧,开复兴之端绪。
  到了隋朝,文帝迁都城于龙首山下,同时大兴佛教,欲以崇信释氏之举孚获众望。因此在靖善坊建大兴善寺,时常集聚名僧诵经行道,从此佛教乃渐勃兴。根据韦述的记载,至大业初年,寺塔之数计一二0座。此外,由西域来的三藏多居住于此,经论的翻译亦在此地进行。其后,唐朝统一天下,亦建都于此,从此佛教在朝廷的保护之下,极为兴盛。新兴的宗派亦都发源于此,而玄奘三藏便是在此机运之际出世,而大放异彩者。
  玄奘在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周游西域印度,归来后极受朝廷欢迎。皇帝并勒建弘福寺、慈恩寺与西明寺。另在宫中玉华殿设译经场,供玄奘及其高足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等人及其门人共同从事翻译,所译经典达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卷之多。
  玄奘的弟子窥基极为俊秀,能承师后,在慈恩寺广宣玄奘之教。此外,三论宗之嘉祥吉藏在晚年也受高宗之请入住延兴寺。道宣之师智首律师在贞观八年任弘福寺上座;道宣亦在终南山极力唱导律宗。净土门的善导也住在终南山光明寺,弘通念佛。终南山因地处长安之南,距长安不远,极为幽静闲寂,适合修学禅观,因此甚多远避都门热闹之人都进入终南山。尤其在唐朝有许多名德都在岩角、幽溪等地建立寺塔。与南方建业的钟山、摄岭比较起来,终南山的闲幽有过之而无不及。
  则天武后时,有菩提流志、义净、不空等三藏在太原寺、佛授记寺、福先寺、大兴善寺等地传译经论。其后,法藏又弘传华严宗风,因此长安的佛教在唐朝也甚为盛行。
  但到了唐朝末年武宗之时,发生会昌法难。会昌五年(845),武宗下令,除长安、洛阳各保存四寺,其它地方诸州各保存一寺之外,全部的寺院皆加以销毁。因此,长安除了慈恩、荐福、西明、庄严四寺之外,其它的寺院尽被废毁,此即会昌法难。
  不久,宣宗即位,虽撤回破佛之令,允许左右两街各兴建八寺,但时已至唐末。接着是五代乱世,其后又有世宗的破佛,因此长安的佛教从此一蹶不振。
  迨宋朝统一天下,北方佛教虽再现兴隆,但此时皇都已迁至汴京,长安的佛教已不复昔日盛观,中国佛教的中心地亦已向南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