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长老偈‧长老尼偈(巴Thera-gatha、Therī-gāthā)
南传巴利圣典。《小部》(Khuddaka-nikāya)中之二书。此二书为姐妹作,皆成书于西元前六至三世纪间。内容汇集佛在世时弟子中之长老(比丘)及长老尼(比丘尼)所吟咏之偈颂。
两书皆以长老、长老尼所留下的偈数加以分类,留下一偈的汇集为一偈集,二偈的归于二偈集,依此类推,以至于七十余偈的大集。《长老偈》收有一偈集之一二0颂至大集之七十一颂,共二十一集(nipāta),一二七九颂;《长老尼偈》收有一偈集之十八颂至大集之七十五颂,共十六集,五二二颂。《长老尼偈》中,一偈集第二及二偈集第一是佛说偈,以及五偈集第十是三十位尼师所说,六偈集第一是五百尼所说,除此之外,所收的长老尼有六十九位。
关于二书之不同处,在形式上,《长老偈》收有序偈三颂,各集各品及末尾附有摄颂,而《长老尼偈》则无。在内容上,《长老偈》较偏重于信仰的剖述等,而《长老尼偈》则偏重于生活的体验。戴维斯夫人(Mrs. RhysDa vids)认为两书之语法、情感、风格皆有不同。又据温特尼兹(M. Winternitz)的研究,可知二书的差异为︰
(1)《长老偈》富于外在之经验,《长老尼偈》多为内在之体验。
(2)《长老偈》不呈现个人之特质,《长老尼偈》则呈现个人特质。
(3)《长老偈》多描绘自然界,《长老尼偈》多描述人生状态。
(4)《长老偈》偏重于个人信仰的剖述,《长老尼偈》则重于生活经验的记述。
二书在文学及思想上所获的评价甚高,与《梨俱吠陀》赞歌等同为印度抒情诗中的杰作。文中高揭宗教理想,阐明伦理教说,显示所有的长老及长老尼皆达到心灵寂静之最高境界的模范,亦即记述修行者排除感官性、本能性之一切后,所呈现出的清净心境。
达磨波罗(Dhammapāla)所著的《真谛灯》(Para-mattha-dīpanī)中载有两书之注释及有关诸长老之传略、地名、王名、种族等珍贵资料。
在原典方面,有1883年欧登贝格(H.Oldenberg)出版的P.T.S.本。译本方面,1913年戴维斯夫人(Mrs. Rhys Davids)译之为英文,纽曼(K. E. Neumann)译为德文,以及立花俊道、增永灵凤译为日文。中文本尚未有全译本,仅有杨白衣自日文翻译之部分节译。
◎附一︰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十一章第四节(摘录)
《长老偈》与《长老尼偈》,误传为长老与长老尼所说;其实,是与长老及长老尼有关的偈集。这些偈颂,部分是长老、长老尼所说;有些是叙事诗,如阿那律(Anuruddha)偈(八九二~九一二偈),是阿那律一生,五十五年修行的记录。也有对话,如鸯掘魔(Aṅgulimāla)偈(八六六~八九一偈),为佛与鸯掘魔的对话。古代的伽陀,多数是连叙带说的。叙述部分,不能不归于偈颂的传诵者、集成者。这些偈颂,近代学者K. E. Neu-mann,R. O. Franke等,推论为出于一人的手笔,这是我们所完全不能同意的!两部偈集的内容,有的与《杂阿含》《中阿含》相同;与《法句》相同的也不少︰决不能说,这些偈都出于一人的手笔。与比丘、比丘尼有关的偈颂,不断的传诵出来。除集入《杂阿含》的部分而外,传诵于教界的还很多。从“九分教”的次第来说,“修多罗”、“祇夜”、“记说”而后,“伽陀”与“优陀那”,就是《义品》《波罗耶》《法句》《上座偈》《上座尼偈》的集成了。
两部偈集与“阿含”有关的,《长老偈》有︰
┌────────────┬───────────┬─────────┐
│长老偈 │汉译阿含 │巴利四部 │
├────────────┼───────────┼─────────┤
│ │ │相应部六.十五 │
│阿难一0四六偈 │长含游行经 │长部大般涅槃经 │
│阿那律九0五 │杂含一一九七经 │相应部六.十五 │
│ │长含游行经 │长部大般涅槃经 │
│优波摩那一八五.一八六 │杂含一一八一 │相应部七.十三 │
│跋耆子一一九 │中含侍者经 │相应部九.五 │
│三弥提四十六 │杂含一一00 │相应部四.二十二 │
│左奴四十四 │杂含一三二五 │相应部十.五 │
│婆耆舍一二0九~一二七九│杂含一二0八~一二二一│相应部八.一~十二│
│鸯掘魔八六六~八七0 │杂含一0七七 │中部鸯掘魔经 │
│ │杂含二五四 │ │
│二十亿耳六四0~六四四 │中含沙门二十亿耳经 │ │
│目犍连一一八七~一二0八│中含降魔经 │中部梵天请经 │
│优陀夷六八九~七0四 │中含龙象经 │增支部六集.四十三│
│赖吒恕罗七六九~七八八 │中含赖吒恕罗经 │中部赖吒恕罗经 │
│阿那律九一0~九一九 │中含说本经 │ │
└────────────┴───────────┴─────────┘
《长老尼偈》与“阿含”相同的,有︰
┌───────────┬──────┬─────┐
│长老尼偈 │汉译杂阿含经│巴利相应部│
├───────────┼──────┼─────┤
│世罗五十七~五十九 │一一九八经 │五.一 │
│莲华色二三0~二三五 │一二0一 │五.五 │
│苏摩六十~六十二 │一一九九 │五.二 │
│遮罗一八三~一八八 │一二0七 │五.八 │
│尸罗遮罗一九七~二0三│一二0六 │五.七 │
│孙陀利三一二~三三七 │一一七八 │ │
└───────────┴──────┴─────┘
《长老尼偈》,见于《杂阿含》,而不见于其他的三部,这是佛灭后,尼众受到上座的贬抑,不再像佛陀的时代了。二部的偈颂,部分与《法句》相同。这可能为根据《杂》《中》《法句》的古传偈颂,从不同的立场,采录当时传诵的偈颂,而更为不同的组集。从名为《上座偈》《上座尼偈》来说,分别说系(Vibhājyā-vādināḥ)与说一切有系的共同传诵来说,可推定为︰上座部(Sthavirāḥ)独立,而说一切有部与分别说部,还没有再分化时期(约西元前300顷)所集成的。《上座偈》中,有些是误传的,如二五六、二五七偈,是阿浮多(Abhibhūta)长老。阿浮多是尸弃(Sikhi)佛弟子,这二偈是阿浮多在梵天说的,而今作为释迦弟子了。有些是较迟的大德,如一四三、一四四偈,是树提陀娑(Joti-dāsa)。树提陀娑是优波离(Upāli)的再传,陀索迦(Dasaka)的弟子。如二九一至二九四偈,是三浮陀(Sambhūta)。三浮陀,就是北传的商那和修(Sāṇavāsi),为阿难(ānanda)的弟子。树提陀娑与三浮陀,都是七百结集时代的大德。又如三八一至三八二偈的Tekicchakāni,一六九至一七0偈的Vīta-soka,五三七至五四六偈的Ekavihāriya,都是阿育王(Aśoka)时代的人。所以“偈”的内容,部分虽是极古的,而编集成部的,是上座部学者。而阿育王以后,(铜鍱部学者)又有过多少的增编。
《长老尼偈》的内容,古老的部分太少。表达自己修证境地的不多,而却有长篇的叙事诗。如善慧尼(Sumedha)七十五偈;伊师达尼(Isidāsī)四十八偈;尸跋尼(Subhā)三十四偈;翅舍憍答弥尼(Klsāgotamī)十一偈︰这些,都是据传说的事缘,而改作为偈颂的。长篇的叙事偈,成立迟一些吧!
说一切有部所传,有《世罗尼偈》(Sailagāthā)。《长老尼偈》也有世罗尼的偈,但在《杂阿含经》及《相应部》中,作阿□毗(āḷavaka)尼的偈。别有尸罗尼偈五偈半,这是最有名的偈颂。
◎附二︰维摩拉拉特纳着‧邓殿臣译〈巴利三藏中的长老尼伽陀〉(摘录自《法音》杂志1991年四月号)
《长老尼伽陀》是小部中的第九部经。是一部由七十三位长老尼所作的五二一首伽陀的诗集。诗集以长老尼所作伽陀数量为序排列,一尼一首者归为“一集”,一尼二首者归入“二集”。大约在《长老尼伽陀》问世不久,就有人为它写了“注疏”,略述伽陀要旨和作者简历。在这七十三位长老尼中,有二十位在巴利三藏其它经书中都有记载,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她们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她们所作的伽陀都是讲述她们出家修道的经历和证得罗汉果位后的快乐,诗文皆自然、亲切、坦诚、逼真,十分动人。季羡林先生认为小部中“有许多独立的经典,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比如法句经、无问自说、经集、上座僧伽陀、上座尼伽陀、本生经等。……上座僧伽陀和上座尼伽陀作者有名有姓,……尼姑诗中这些诗篇真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印度巴利语文学条)。季先生所说《上座尼伽陀》,就是本文的《长老尼伽陀》。
从这部《长老尼伽陀》及其注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佛陀时代诸尼出家的原因、修习止观证得罗汉的过程;同时这部经也表现了佛教的业报思想,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各种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就这几个方面发表一点意见,附带谈谈《伽陀》的文学价值。
(一)出家的原因
这部经虽采用了诗文的形式,但仍保持了佛经的宗旨。它将苦、集、灭、道四圣谛,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三法印等佛法要义都寓含于伽陀之中。《伽陀》中讲到当时许多妇女体察到人生之苦,诸行无常,便皈依佛教,走上解脱之路,从而形成了佛教中“半边天地”。现从这七十三位长老尼中举出几例,具体分析一下她们出家的原因。
第二一三至二二三首伽陀的作者盖莎长老尼出生在一个穷苦的低种姓家庭。出嫁之后,因其出身贫贱,受到街坊邻里的鄙视。直到生得一子,才赢得了人们星点同情。不幸幼子夭亡,盖莎悲痛绝望,以至疯癫。她抱着儿子的尸体四处求医。有位智者教她去见佛陀,佛陀叫她到城里去找一户从未死过人的人家讨几粒芥籽来,以为其子医病。她跑遍全城,芥籽几乎家家都有,但从未死过人的人家却未能寻得。此事使盖莎茅塞顿开,悟出了生死无常的道理。她恢复了理智,自说一首伽陀︰“诸行无常,不分种姓,人间天界,一理相通。”她掩埋了儿子的尸体,求佛开示。进而剃发出家,修习禅观,终成罗汉。
在乌帕拉婉娜长老尼所作的伽陀中(第二二四~二三五首),讲述到冈迦帝里耶之母的经历。她本是舍卫城的一个商人的妻子。怀孕之后丈夫出外经商,婆母怀疑儿媳与外人通奸,把她赶出家门。她只好去寻找丈夫。在途中的一家客店里产下了儿子。在她离开儿子到外面洗衣物时,儿子被一车夫抱走,她也被一盗首抢去作了妻子,并与这盗首生得一女。一日和盗首吵架撕打,碰伤了女儿的头部。她一气之下逃出盗首之家,沦为娼妓。若干年后,一位青年据她为妻,不久这青年人又娶了一个年轻的姑娘,三人同居一处。一日她为年轻妻子梳头时,发现了头上的伤疤。询问根由,才知这位年轻的妻子竟是她与那盗首所生之女!而她俩共侍的男人,竟是她最初与商人所生之子!这一切使她愤世嫉俗,看破红尘。于是出家为尼,修得正果。
帕扎佳拉长老尼也是在饱尝人生痛苦之后才遁入空门的。她本出生在舍卫城一个富商家庭。与男仆相爱,私奔外乡。在她第二胎临产之前回娘家分娩,途经野林时突遇暴雨,婴儿产下。丈夫为保护妻子去寻找树枝时被毒蛇咬死。帕扎佳拉忍着悲痛抱着两个孩子冒雨前行,涉水过河时长子被激流冲走,婴儿被老鹰叼去。上岸后询问来人,得知家中房舍已全被洪水冲塌,父母兄弟均已遇难。接连不断的打击使这位当年的千金小姐变为疯癫。她赤身露体,诉说着自己的遭遇,到处游逛。顽童泼皮向她投石扬土,肆意讥笑。最后遇到佛陀才得救护。随佛出家后修成一位著名的长老尼,一生教化了几百位女众,许多经典中都记有她的事迹。《长老尼伽陀》中有五首伽陀(一一二~一一六首)是她的作品。
《长老尼伽陀》中的第一0七首至一一一首的作者是巴达长老尼。三藏注释中这样记述了她出家的原因︰她出身于摩揭陀国贵族。该国宰相之子萨杜卡因盗窃被判死刑,在押赴刑场时被巴达看到,顿生爱慕。她父亲打通关节,使萨杜卡获释,遂入赘成亲,巴达如愿以偿。夫妻二人亲热了一阵之后,萨杜卡便对妻子的金银首饰起了贪爱之心。于是他对妻子说︰“亲爱的,当初我被判处死刑时曾对鸠拉山神许下重愿,如得救不死,定以大祭为报。今天风和日暖,请你佩戴整齐,同我一起去祭山还愿吧。”
当登上山顶时,萨杜卡命令巴达卸下全部金银首饰。巴达这才明白了丈夫要杀人越货的险恶用心。她哀告道︰“夫君,妾以身相许,何惜那些金银首饰?夫君若决意要妾死,请允许贱妾在临死前拥抱亲吻夫君全身一次,贱妾死而无怨。”说罢便来到萨杜卡面前热烈地拥抱、亲吻了一番,接着又转到他的身后去。萨杜卡想︰“待这傻女人亲吻了背后,我就……。”巴达乘其不备把萨杜卡推下了悬崖。
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以怨报德促使巴达离开世俗,先从耆那教出家,后又四处漫游,与各派辩论。最后辩败于舍利弗才皈依佛门,修习禅观,终成罗汉。
当时许多著名的长老尼是在亲友的影响带动下出家的。如佛教第一尼大爱道便是。她所作的六首伽陀(一五七~一六二首)热情赞颂了佛陀的功德。佛陀身为太子时曾有众多妃嫔,如娣沙、娣拉、维拉、迷妲等,她们都随佛出家,加入了尼众僧团,《长老尼伽陀》中都有她们的作品。《长老尼伽陀》中六十三至六十六首伽陀的作者巴特拉本为大迦叶之妻,一八二至一八八首的作者卡拉、一八九至一九五首的作者乌帕卡拉、一九六至二0三首的作者悉苏帕卡拉本是舍利弗的三位胞妹;她们效法兄长,都出家为尼。昙摩长老尼则是在丈夫维萨卡的影响下出家的。一日维萨卡去听佛说法,得阿那含(不还)果位。他回家上楼时,昙摩像往常一样迎接丈夫,伸手拉他上楼。而丈夫却一反常态,拒而不受。吃饭时维萨卡也默默不语。昙摩问他所为何事,他说︰“我已断除贪欲,证得果位;从今以后不近女色,对饮食亦无所贪好。你可留此居住,亦可带足财物,另寻夫主。”昙摩回答说︰“君所厌弃的财物,于妾又有何用。”于是她出家为尼。佛陀曾向她说《小维达拉经》(见巴利三藏‧中部),将她培养为“说法第一尼”。《长老尼伽陀》中的第十二首伽陀是她的作品,伽陀充分表露了她得罗汉果位后的喜悦心情。
帕杜玛沃蒂则是在儿子的教诲下皈依佛教的。她本是一位名门闺秀,后来又成为本城名妓。摩揭陀国王闻其貌美,招入王宫,尽情寻欢。帕杜玛沃蒂得子阿巴耶,阿巴耶成人后出家修道,成为著名长老(在《长老伽陀》中有他的作品)。阿巴耶长老劝他母亲出家,《长老尼伽陀》中的第三十三、三十四两首伽陀就是母子二人的对话︰
33.
母亲认真想一想,
人之躯体何其脏;
浑身腐败冒臭气,
头顶以下脚底上。
34.
依他教诲去实践,
修无常观断诸贪;
息灭欲火除烦恼,
求得清凉入涅槃。
《长老尼伽陀》是七十三位长老尼所作伽陀的一部汇集。这七十三位长老尼中,出身于婆罗门家庭的有穆妲等十五人左右;出身于刹帝利家庭,本是王后公主、小姐闺秀的有苏梅达等十四人左右;出身于富豪、商贾的有昙摩等二十人左右;原本在王宫为妃嫔的有娣沙等十人左右;曾为妓女的有阿扎卡西等四人左右;出身于农民和低种姓的有萨玛等十人左右。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部分长老尼不是因为家庭贫穷,生活无著,贪于利养才出家修道的;而是社会、家庭、自然灾害等使她们醒悟到佛教的道理,为求得解脱而走入空门的。
(二)修持过程
这七十三位长老尼在她们所作的五二一首伽陀中,主要记述的是她们出家之后勇猛精进,修习禅观,证得罗汉果位的经历。细细读来,虽各有千秋,却也有明显的共同之处。为探索她们修习、得道的共同规律,我们先根据伽陀所述和三藏注释,介绍几位长老尼修习的过程。
索娜生下十个子女。她把子女养大,把家产分给他们之后便遭到子女们的遗弃。索娜于是出家,请大德长老尼讲说蕴、处、界诸法,并努力参禅,修无相观,得天眼通、漏尽通,成为罗汉。《长老尼伽陀》中的九十七至一0一首伽陀记述了这一过程。
悉哈尼本出身将门。出家后因贪爱未舍,心绪散乱不专,修禅七年毫无进展。她丧失信心,要到林中自缢。当她把绳索套在脖颈上时,蓦然漏尽,顿成罗汉。这大概是因为人在将死之时,一切贪欲自然彻底断除,精神才获得解脱。她心生欢喜,将绳索弃之于地,诵出了五首伽陀(七十七~八十一首),追述了自己修习的过程。
第一三九至一四四首伽陀的作者凯玛本是摩揭陀国的一位公主,因其貌美,被频毗萨罗王选为王后。她执著于自己的美貌,傲慢而不悟佛法。一日去竹林精舍拜见佛陀,佛陀演化出一位天仙般的美女为佛执扇。凯玛一见大吃一惊,她没想到世间还会有如此美妙绝伦的女子;在她面前,自己已黯然失色。这时佛陀又略施神通,只见这美女在刹那之间由青年而中年,由中年而变为老年;发齿脱落,皱纹生起;手中的团扇也无力举持,摇摇晃晃瘫倒在地上。凯玛见此情景,惊愕之后,悟出了人生无常的道理。佛陀即时向她说法,听完佛法,凯玛即成罗汉。遂从佛出家,成为“智慧第一尼”。
《长老尼伽陀》中的第一首伽陀的作者是得利卡。她在这首伽陀中说︰“得利卡披粪扫衣,行住坐卧甚惬意;如同火炉烤青叶,阿那含道断贪欲。”
得利卡欲出家修道,因遭丈夫拒绝未得如愿。于是她便遵照佛法在家中自行修持。一日她在做菜时有一青叶落在炉上,登时被火烤干。得利卡受此启发,断除一切贪欲,证得阿那含果。这时郑重告诉丈夫她已得果位,已离欲爱,夫妻生活对她已不适宜。然后从大爱道出家受戒。
谭帝卡长老尼在灵鹫山修道时,见一大象遵从象倌的指令下河洗澡,上岸后又乖乖地伸出一腿,让象倌登腿骑到它背上。这一情景使谭帝卡深受启发︰连野蛮的大象都能驯得如此温顺,人为什么不能调伏自己的身心,证得罗汉果位呢?于是她回到寺中,苦行修炼,终成罗汉。
据巴利三藏注所载,帕扎佳拉尼是这样证得果位的︰一日她以水罐盛水冲洗双足,第一罐倒下后,水淌落地上,向前流出一段便停止下来,第二罐水倒下去流出较远,第三罐流出更远一些,但终亦停下。这一现象使她醒悟到︰第一次水流如同短命者的一生,第二次水流如同中命者的一生,第三次水流如同长命者的一生,但终归于死,人生无常。她以此念修观,并听佛说法,很快成为罗汉。
阿札尼原本是迦尸国一个富商的女儿,因家业衰败,流落风尘,沦为妓女。她姿色秀美超群,很快发为巨富。她一个人据有的钱财相当于整个迦尸国的一半。但她对钱财容色渐生厌恶,遂出家为尼。据律藏〈犍度〉所载,她欲到舍卫城从佛陀受具时,一群色徒闻讯赶来阻截于途,使她无法入城。佛陀得知这一情况后随机应变,派一使者为其授戒。阿札为“从使受戒”之先导。
苏帕长老尼的事迹最能感人肺腑、净人心灵。她本出生在王舍城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佛陀到王舍城游化时她随佛出家,不久证得阿那含果。一天,她到偏远僻静的芒果林修禅,途中遇到一个贪色的恶少挡住去路。这恶少极力挑逗,百般纠缠,恳求与苏帕交欢。苏帕已得果位,哪里肯依?于是双方唇枪舌剑,展开论战。《长老尼伽陀》中有三十四首伽陀(三六五~三九八首)讲述了论战的情形。这三十四首伽陀是事后苏帕对当时情景的回忆。下面请看其中几首。
恶少︰
原野香风吹,众树花开满;初春好时光,花中可交欢。(370)
你似塘中莲,生在魔鬼间,梵行不使用,器官空凋残。(378)
苏帕︰
此身本易碎,走向坟墓间,身中尽污垢,何物使你恋?(379)
恶少︰
你身似金像,眼似莲花瓣,看到你双眼,性欲倍增添。(381)
苏帕︰
玩偶和木偶,都曾亲眼见,翩翩能起舞,全凭一线牵。(389)一旦线解除,身首全散乱。(390)我身亦如是,器官似零件。(391)苏帕已得果,对眼无眷恋,抠出一只眼,递给恶少年!(395)
恶少年见苏帕把一只眼睛抠出递过来,大惊失色,急忙施礼赔罪,落荒而逃。
这些长老尼通过听法禅修,大都证得罗汉果位,达到无欲无恼的寂静境界。请看穆妲长老尼的这首伽陀︰
我终得解脱!摆脱臼和杵!摆脱驼背夫!三弯终解除!无生亦无死,生欲全断除!(11)
原来这位穆妲长老尼本出生在憍萨罗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父母把她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丈夫是一个弯腰驼背的婆罗门。她需操持繁重的家务,与丈夫之间更无爱情可言。她终日舂米,要弯下腰去把稻谷倒入臼内,此为“一弯”;然后弯下腰去用杵频频舂捣,此为“二弯”;日夜应酬那位驼背的丈夫,此为“三弯”。穆妲不堪忍受这样的痛苦生活,出家为尼,修习止观,终成罗汉。这时穆妲不仅摆脱了“三弯”的束缚,而且摆脱了生死轮回,得到了完全彻底的解脱,这首伽陀充分表现了她那种喜悦的心境。
乌得玛长老尼在她作的三首伽陀(四十二~四十四首)中说,她听法修禅,证得罗汉果位时,进入到一种无比舒畅自在的境界,以致使她不愿改变禅定的姿势,保持跏趺坐态达七天之久!到第八天才伸展肢体,站立起来。
修成罗汉之后皆有神通,这是修习止观的“副产品”。乌帕拉婉娜在她所作的十二首伽陀(二二四~二三五首)中说,她通过禅定功夫,得到了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天耳通、神足通、漏尽通等六种神通。为驯伏异教徒的傲气,略显佛家功力,佛陀在一棵芒果树下大显“双通”,使身上的每个毛孔中同时冒出一团火焰和一股流水。乌帕拉婉娜闻知后也请求显示神通,她变幻出一辆四驾马车,乘此马车去见佛陀,佛陀称她为“神通第一尼”。
上面列举了十一位长老尼精进求道,证得阿罗汉的过程,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诸尼修道的共同规律。在两千多年前的佛教初创时期,诸比丘尼(比丘亦然)是如何修持、证罗汉、入涅槃的呢?这五二一首伽陀作了生动而具体的讲述。结合上述实例对五二一首长老尼伽陀作一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找出诸尼修道的共同规律︰
(1)听师说法︰即听佛陀本尊或长老尼大德说法开示,这在皈依、剃发、解脱、证果等各个环节都起着关键的作用。说法的内容多为四圣谛、八正道、七觉支、三十七道品,蕴、处、界等诸法。在这五二一首伽陀中,有一部分就是佛陀的说教。往往是佛说刚一结束,听者便彻底醒悟,顿成罗汉。然后又以欢喜心情重复佛说,所以也都归入了该尼的作品。
(2)修定断欲︰这是一切诸尼修证罗汉果位的必由之路。此路长短不一,是一个由痛苦到安乐的过程。伽陀中常提到修禅者受到摩罗的干扰破坏,笔者以为这摩罗便是贪、瞋、痴及各种烦恼。如不克服、战败、断除它们,就不可能得到身心的清净,就不可能得到智慧,也就无法摆脱生死轮回、证得罗汉。得利卡长老尼将此比为“炉烤青叶”,可谓生动贴切,入木三分。你看那青叶之中,充满了水分、营养和生机,里面的叶绿素具有极其强烈的生欲,所以才有这样繁茂、纷乱的植物世界。当炉火把青叶烤干之后,便断除了那一切的生机。叶子虽然忍受了一时的痛苦,却得到了彻底、永远的清凉自在。诸尼修禅时多作“不净观”、“无相观”,修业处、火遍等,破除欲、有、见、无明“四瑜伽”;结跏趺坐,专注一境,由定生慧。这里说的“无相观”(AnimittaVidarsanā)即观想诸行无常;无相即涅槃。我国禅宗也以“无相”为教义的重要内容。《坛经》说︰“我此法门”,先立“无相为体”。
(3)得启顿悟︰诸尼在修习过程中,因为心中所思维的是修证,并已学会以佛教观点观察周围环境,所以看到某种现象便会受到启发,使其豁然开朗。可谓“千里行路,一步到家。”和我国禅宗中的“顿悟”颇为相似。
(4)得罗汉果︰长老尼(长老亦然)修行的最高目标或最终目的是证得罗汉果位。从《长老尼伽陀》看来,这并非高不可攀。在《长部》〈大涅槃经〉中有︰“比丘若依法修持,罗汉应不绝于世。”在《如是语》中佛陀也说过︰“比丘,若能独居一处,以平静之心坐禅修观,并习业处,当世可得罗汉果位。在烦恼未尽之前,亦可先证不还。”当然,这样高的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要经过预流、一来、不还几个阶段。上文讲到的苏帕长老尼为降服恶少,做出了“抠出眼珠”的壮举。但她当时还未达到罗汉果位,当时她已经得到的是“阿那含果”。“阿那含”是巴利语“Anāgāmi”一词的音译,意译“不还”,即在证得罗汉果位的路上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之意。所以她临危不惧,没有退缩,没有为恶少的挑逗撩拨所动。为了摆脱他的纠缠,为了说明人体不过“四大”合成,对它毫无眷恋的教理,她抠出自己一只眼睛交给恶少。如果这恶少不是一个顽固不化之徒,面对苏帕此举,他的心灵也应该得到净化。在这七十三位长老尼中,有的在正式出家受戒之前便得到了罗汉果位。这时,她们已不宜再居家中,都立即从师披剃,脱离世俗。《中部》注释中说︰“在家之身,不足以载罗汉之果。故证成罗汉之后,或即披剃,或即入涅槃。”
(三)业报思想
《长老尼伽陀》除讲述了修证过程之外,还表现了因果报应思想。这一思想在伊悉达西长老尼的四十八首伽陀(三九九~四四六首)中反映得最为明显。这四十八首伽陀便是伊悉达西的一部自传。伽陀开始说,伊悉达西长老尼在证成罗汉时还很年轻,尼友菩提问她出家缘由,她便用三十首伽陀(四0四~四三三首)把她出嫁之后如何屡遭遗弃的经历诉说了一遍。她出家刚刚七日便修得“三明”(指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得知过去诸世苦乐之事。接着便用十三首伽陀(四三四~四四六首)讲述了她过去七世的经历。现将其中几首伽陀摘译于下︰
我本艾城富金匠,青春淫邪奸人妻。(434)死入地狱长受苦,又投母猴胎中去。(435)出生刚刚满七日,猴王阉我生殖器。为何遭此恶业报,只缘前世奸人妻。(436)死后又投母羊胎,母羊眼瞎背弯曲。(437)小羊再次受阉割,背驮羊恙阴生蛆。苦难深重十二载,只缘前世奸人妻。(348)
一世造下恶业,七世还报未了。那些偷情通奸,甚至淫人妻女的人读了这段伽陀,或许能改恶从善,以免除今后累世受苦。业报思想如能被人接受,足可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改变某些腐败的社会风气。佛教在社会道德功能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四)社会问题
《长老尼伽陀》的作者是七十三位长老尼。她们是佛陀时代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是修得四果四向的罗汉。这些处于妙乐境界的罗汉在回首往事,以伽陀的形式讲述自己的过去,展示社会人生的时候,文中必然会含蓄着深长的意味。因此,我们必须发幽显微,认真发掘《长老尼伽陀》的深层主题,探索这部古典佛经的社会意义。
上文讲到的帕扎佳拉、巴达等几位长老尼的经历和遭遇,都能说明许多社会、人生的问题,这里谈谈《长老尼伽陀》所反映的古代印度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先请看第六十首伽陀︰ 佛陀诸圣皆罗汉,此果难得非一般;女人仅有二指智,达此圣境难上难。
这是一个“摩罗”(巴利语mārā一词的音译,意为鬼怪)对正在打坐修观的索玛长老尼说的一首伽陀。《伽陀》中使用了“二指智”一词,其含意是︰妇女在做饭时将米和水放入锅中,待煮到一定时间后,便取出几粒,用两个手指(一般应为拇指和食指)捻压一下,以察看米饭熟否。社会认为,妇女的全部智能,唯此而已。《伽陀》的作者借用“摩罗”之口,道出了社会上恶势力的声音(《长老尼伽陀》中时有“摩罗”言论,“摩罗”是反动、落后、黑暗势力的代表)。索玛长老尼听了摩罗的话没有示弱,她以两首伽陀(六十一、六十二首)义正词严地进行了反驳,表达了广大妇女对恶势力的抗争精神。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压迫和对妇女的歧视,主张众生平等,男女一样;准许女性出家,为一部分妇女开辟了一条解脱之路。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佛陀的态度也并不十分坚决。当时他的姨母大爱道(佛陀襁褓丧母,由姨母养大)带领五百妇女赤足步行五十一由旬到他驻锡的寺院请求出家时,开始未予应允。经阿难苦苦劝说才勉强同意,但为她们格外规定了八条十分严格的戒律。可见当时妇女处境之艰难。从《长老尼伽陀》可以看出,妇女所处的地位十分低下,她们在萌发了出家的念头之后,还要冲破重重阻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伊悉达西长老尼讲述的三十首伽陀(四0四~四三三首),不仅反映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和妇女所处的奴隶地位;同时还说明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男性伦理道德观念。伽陀说伊悉达西本是乌得尼城一个富商的独生女,相貌美丽,仪态庄雅,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富贵人家。她殷勤地侍奉公婆,恭敬地对待家中亲友,像慈母对待独生儿子一样照料、爱护丈夫。但结婚刚刚一年,这位完美无缺的妻子,贤慧孝顺的儿媳便被丈夫遗弃,被公婆赶回了娘家。父亲又把她嫁给另一个富家子弟之后,伊悉达西更是诚惶诚恐,像女奴一样服侍丈夫一家。但未满一月又被丈夫抛弃。父亲又把她嫁给一个讨饭的乞士。没想到刚过了几天,这个叫花子只说了句“我无法和她一室同居”便扬长而去。这样一位美丽贤慧,堪称社会道德榜样的女子,为什么竟屡遭遗弃呢?斯里兰卡学者马丁‧魏克拉玛辛诃在他的《文学的艺术》一书中对伊悉达西的性格特点和男人的心理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男人们所喜爱的不是像伊悉达西这样的道德的化身,他们需要的是那种白天贤淑温顺,夜里性情勃发;白天待人接物规矩谨慎,夜里和丈夫在一起时尽情浪漫放纵、不守规矩的“双重性”女子。伊悉达西的“一重性”造成了她婚姻的悲剧。据魏氏研究,在其它国家中只有嫖客才用的激发性欲的春药,在古代印度不仅王室贵族,连平民百姓也普遍使用。古印度的“房中术”也是相当发达的。伊悉达西不适应当时的社会,不懂得男人的心理,所以才遭到男性的嫌弃。她虽然先后嫁给三个男人,伽陀中却没说她曾身怀有孕;这也说明地确实比较纯真,为男人们所无法容忍。由此可见,伊悉达西的四十八首伽陀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还是十分广泛的,而全部《伽陀》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更是多种多样,著者管窥蠡测,仅谈此两点。
(五)文学价值
《长老尼伽陀》既是一部巴利佛经,又是一部上乘的古典巴利语文学作品,一部优美的抒情叙事诗集。在巴利三藏中,这部经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和《小部》中的另一部经《长老伽陀》极为相近。所不同的是《长老伽陀》的作者是一些著名的长老,经中除讲述他们的修持生活而外,大量篇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他们在坐禅修定时,陪伴他们的是幽静的山林、翠绿的景色、芬芳的花香和清澈的溪水。这样的环境都给他们以美的享受,于是他们在伽陀中尽情地描述、讴歌大自然的美妙,并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英国著名巴利语学者赖斯‧戴维斯夫人认为,这些长老的伽陀与近代著名诗人雪莱、济慈的诗作有许多相似之处。而《长老尼伽陀》的作者们似乎没有过多地留意周围的环境,她们着力向人们展示的是她们各自的内心世界。她们在讲述自己的经历及家庭、丈夫时,极其坦诚直率,毫不掩饰;所以诗文清新自然,生动逼真。“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所以她们的伽陀才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长老尼伽陀》的格律不甚严格。因作者不同,所以五二一首伽陀运用的不是同一种韵律,其中有三五0首使用的是“八言输洛迦体”,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典型的“伽陀语”。它和普通的巴利语不同,它有另外一套特殊形式的词汇。也就是说,普通巴利语词汇必须经过变换才能在伽陀中使用。《伽陀》也很注意修辞效果,运用了大量非常生动的比喻。如把烦恼比作吞食月亮的罗侯,把生死轮回比作浑浊急湍的河流,把贪欲比作毒蛇等。《长老尼伽陀》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仅在佛教文学史上,而且在整个东方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泰戈尔的诗作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长老尼伽陀》的影响。季羡林先生在谈到巴利三藏时指出︰“从文学角度看,最值得重视的是小部,其中有许多独立的经典,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比如法句经、无问自说、经集、上座僧伽陀、上座尼伽陀、本生经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地评价《长老尼伽陀》这部巴利语佛教经典︰现身说法,阐述佛教大意;叙事抒情,展示诸尼内心世界;立意高深,探索社会人生;诗文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参考资料] M. Winternitz着‧中野义照译(日文)《佛教文献》;W. Geiger《Pali Literature undsprache》;B. C. Law《A History of Pali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