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长老(梵sthavira,巴thera,藏gnas-brtan)


  指年齿长、法腊高,且智德殊胜的大比丘。又称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老宿、长宿、住位。《十诵律》卷三十九(大正23‧286b)︰“尔时,诸比丘不知云何唤上座,是事白佛。佛言,从今下座比丘,唤上座言长老。尔时,但唤长老不便,佛言,从今唤长老某甲,如唤长老舍利弗,长老目犍连,长老阿难,长老难提,长老金毗罗。”《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七(大正2‧752c)︰“阿难白世尊言,如今诸比丘,当云何自称名号。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向小比丘称姓字。”即谓小比丘唤上座比丘时,应以“长老”一语称之。
  据《长阿含》卷八〈众集经〉载,长老有年耆长老、法长老、作长老等三种别。《集异门足论》卷四谓上座有生年上座、法性上座、世俗上座。此中,生年上座指生年的尊长耆旧,法性上座指已受具足戒的耆旧长宿,世俗上座则指虽年仅二十或二十五,但能知法,有大财、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属、大徒众,且为大众中之殊胜长者。
  按,长老原系对年高者之敬称,然并非唯有年老始得此称。故《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大正2‧659c)︰“尔时,有长老比丘在彼众中,向世尊舒脚而睡。尔时,修摩那沙弥年始八岁,去世尊不远结加趺坐计念在前。尔时,世尊遥见长老比丘舒□而眠,复见沙弥端坐思惟,世尊见已便说此偈︰所谓长老者,未必剃发须,虽复年齿长,不免于愚行,若有见谛法,无害于群萌,舍诸秽恶行,此名为长老,我今谓长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业,分别于正行,设有年幼少,诸根无漏缺,此谓名长老,分别正法行。”《出曜经》卷十三(大正4‧680a)︰“所谓长老不以年耆也,形熟发白憃愚而已者。(中略)谓舍罪福,净修梵行,明远清洁,是谓长老。”《大智度论》卷二十二(大正25‧224b)︰“所谓长老相,不必以年耆,形瘦须发白,空老内无德。能舍罪福果,精进行梵行,已离一切法,是名为长老。”亦即不拘年齿,凡有德行者,皆可称为长老。《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上折衷二义曰(大正37‧334a)︰“二义故名为长老,一年高腊长故,二学广解深故。”
  又,在我国禅林间亦用此称。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上〈住持章〉(大正48‧1119a)︰“禅宗寖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实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弗、须菩提,以齿德俱尊也。”《禅苑清规》卷八〈龟镜文〉(卍续111‧917下)︰“丛林之设,要之本为众僧,是以开示众僧故有长老,(中略)晨参暮请,不舍寸阴所以报长老也。”即称接引学人之师家为长老。此外,在日本的临济宗,长老一语主要是用以称呼京都五山与镰仓五山的住持,以及出自西堂的在上位者。
  [参考资料] 《中阿含》卷二十〈长老上尊睡眠经〉;《增一阿含经》卷九〈惭愧品〉;《十诵律》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大唐西域记》卷七;窥基《阿弥陀经疏》;《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二;《金刚经纂要》卷上;《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冢本启祥《初期佛教教团史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