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长阿含经


  二十二卷。姚秦‧弘始十五年(413)罽宾沙门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收在《大正藏》第一册。此经是北方所传“四阿含经”之一。因为它所汇集各经的篇幅最长,除了有重点的批判外道异说以显彰佛教而外,所说的事实又多半涉及长远的过去事,所以叫《长阿含经》。如与南传经藏之“五部”相比,则相当于《长部》。
  此经译本内容,共四分四诵,内收有三十经。各经主题如次︰
  第一分第一诵,收〈大本经〉等四经,主要叙述诸佛及弟子过去事缘。
  〈大本经〉第一,说毗婆尸等七佛种族、生处、出家成道、所化弟子等本生因缘,并特详述毗婆尸佛初成道时,多修安稳、出离二观,为王子提舍、大臣子鶱茶等说法等事。
  〈游行经〉第二,佛因摩竭王阿阇世欲伐跋祇,并命大臣离舍来佛所问法,佛因而为比丘说七种、六种不退法。又历叙佛游行教化,说四深法、五宝难事、四谛、地动八因缘、世有八众、四种应得起塔,乃至入涅槃分舍利等事。
  〈典尊经〉第三,说佛在因行中为大臣典尊化七王、出家等事,但仍非究竟道,今为弟子说法,乃是究竟梵行。
  〈阇尼沙经〉第四,说人王优婆塞念佛,命终为毗沙门天王太子,得初果,七生中常名阇尼沙(译胜结使),向佛述闻自梵童说四念处、七定具、四神足等法。
  第二分第二诵,收〈小缘经〉等十五经,主要叙述佛所说法要及修行等事。
  〈小缘经〉第五,佛说四种姓善恶升降平等,出家修道同为释种。又说四种姓生起因缘,以成就明行为最上。
  〈转轮圣王修行经〉第六,说过去坚固念等六转轮王以正法治世,至第七王恶法自用,致成减劫;后王修善,又渐成增劫。因此教比丘等当修善法,可得四神足等。
  〈弊宿经〉第七,说童女迦叶在拘萨罗国为弊宿婆罗门说种种法破除断见,令彼皈依佛法,设令施众,命终生天等事。
  〈散陀那经〉第八,佛因尼俱陀梵志对散陀那谤佛,佛为说苦行垢无垢等法,化令皈依。
  〈众集经〉第九,佛命舍利弗为众说法,因而共集佛说,从“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之一法起,逐次增一,说至十无学法止。
  〈十上经〉第十,佛命舍利弗说十上法,从成修等十种一法,逐次增一,至十种十法,具足五五0法,能除结缚,得至涅槃,尽于苦际。
  〈增一经〉第十一,佛为诸比丘说一成、一修、一觉、一灭、一证等,增一至十成、十修、十觉、十灭、十证等五法。
  〈三聚经〉第十二,佛为诸比丘依据趣恶趣、趣善趣、趣涅槃等三聚,说增一法门。从一三法聚增至十三法聚。
  〈大缘方便经〉第十三,广说十二因缘深义。
  〈释提桓因问经〉第十四,帝释发微妙善心欲来见佛,先使乐神般遮翼鼓琉璃琴赞佛。佛为说天人怨敌之因起於戏论,“若无调戏则无想,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若无贪嫉则一切众生不相伤害”。又说舍离诸受等。
  〈阿□夷经〉第十五,佛为房伽婆梵志说善宿比丘往因。又说破外道苦行邪见等事。
  〈善生经〉第十六,佛为长者子善生说离四种恶行,及敬礼六方之法。
  〈清净经〉第十七,佛因沙弥周那陈述尼乾子徒众分裂诤论等事,乃说清净梵行等无诤正法。
  〈自欢喜经〉第十八,舍利弗念佛说制法(三十七菩提分)、处法(十二处)等,智慧无余,神通无余,世间所有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
  〈大会经〉第十九,诸天鬼神婆罗门于佛所集会,佛各别为之结咒。
  第三分第三诵,收〈阿摩昼经〉等十经,主要叙述佛对异学的论难。
  〈阿摩昼经〉第二十,佛为婆罗门阿摩昼说释种种姓因缘,并为说法使见佛相好,引其师来皈依悟道。
  〈梵动经〉第二十一,说寡闻凡夫,不达深义,惟知赞佛持戒等小因缘;贤圣弟子则能赞佛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谓佛善知沙门婆罗门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尽入六十二见之中,因而详说六十二见。
  〈种德经〉第二十二,佛赞许种德所说婆罗门出生等五法中,惟持戒智慧二者为不可缺,因说比丘的戒慧二法令使皈依。
  〈究罗檀头经〉第二十三,佛为婆罗门究罗檀头说三种祭祀、十六祀具,及归、戒、慈心、出家修道功德,令使皈戒。
  〈坚固经〉第二十四,坚固长者子请佛教比丘显现神通,佛说惟教弟子静处思道,覆藏功德,发露过失,终不教弟子显现神通。
  〈裸形梵志经〉第二十五,佛为裸形梵志迦叶说共行有善恶二趣,均非出离之道;惟佛善能说法,令人修道,究竟涅槃。
  〈三明经〉第二十六,佛破斥三明婆罗门所说三梵天道的虚妄,另说四无量为梵道。
  〈沙门果经〉第二十七,佛为阿阇世王说沙门现得果报,使王忏悔。
  〈布吒婆楼经〉第二十八,破斥布吒婆楼梵志异论,显示想的生灭有因有缘。
  〈露遮经〉第二十九,露遮婆罗门请佛而生恶见,谓沙门婆罗门不应为他说法。佛说世有三师等破之。
  第四分第四诵,即〈世记经〉第三十,详述六道众生所居世界成败劫数等相。细分为〈阎浮提洲品〉、〈郁单曰品〉、〈转轮圣王品〉、〈地狱品〉、〈龙鸟品〉、〈阿须伦品〉、〈四天王品〉、〈忉利天品〉、〈三灾品〉、〈战斗品〉、〈三中劫品〉、〈世本缘品〉等十二品。
  声闻乘各部派所传的阿含,各各不同。晋译的《长阿含经》究属于何部所传,从来就没有一致的意见。不过《长阿含经》的译者佛陀耶舍是罽宾人,在翻译本经之前,他先诵出的《四分律》是法藏部的作品。又译本第二〈游行经〉中,有关于供养佛塔的重视,以及认为阿罗汉身无漏的思想,又都符合法藏部的主张,所以《长阿含经》可能出于法藏部。至于汉译本以外其余各部所传《长阿含经》,除南方上座部尚保存有整部经本《长部》可以见其全貌而外,其余只能从各部律藏中所述有关本经的材料得其大概。即所收经典也不全同,同名各经的排列次序与内容亦有出入。
  《长阿含经》的梵本,似已佚失。近人在中国新疆境内曾发现多种梵本断片,其中相当于《长阿含经》者,只〈众集经〉一种而已。
  本经原来所收各经,义不相属,故在整部译本出现的前后,不断有人从事零本的翻译。仅就现存大藏经中的各异译本言,就有十九种之多。此外,现存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中无《长阿含经》全本,只有相当的零本两种。即〈大会经〉和〈梵动经〉。至于《长阿含经》晋译本与南方所传〈长部〉内容大致相同,仅〈增一〉、〈三聚〉、〈世记〉三经,为南传本所未见。南北两本《长阿含》的详细对照,日本‧赤沼智善所编《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可以参考。(田光烈)
  ◎附一︰〈长部〉(编译组)
  长部(Dīgha-nikāya),南传巴利经藏五部之一。在巴利经藏之五部中,此部所集各经篇幅较长,故名长部。相当于汉译四阿含中的《长阿含经》。所收经本计有三十四经,分为三品,即(1)Sīla-kkhandha-vagga(戒蕴品,有十三经)、(2)Mahā-vagga(大品,有十经)、(3)Pāṭika-vagga(波梨品,有十一经)。
  此《长部》与汉译《长阿含经》所收的经文,列举顺序全异,亦互有存阙。据日人姊崎正治《The four Buddhist āgamas in Chi-nese》、赤沼智善《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的研究,汉译第一分及第二分的一部分相当于巴利第二〈大品〉,汉译第三分相当于巴利第一〈戒蕴品〉,汉译第四分于巴利全阙,另外汉译其余部分即巴利第三〈波梨品〉所收载者。此中,汉译存而巴利阙者,有〈增一〉、〈三聚〉、〈世记〉三经;巴利存而汉译阙者,有〈Mahāli〉(摩诃离)、〈Jāliya〉(阇利)、〈Subha〉(清净)、〈Mahā-satipaṭṭhāna〉(大念处)、〈Lakkhaṇa〉(相)、〈āṭānātiya〉(阿吒那智)等六经。又,《长部》的〈Mahāparinibhāna〉及〈Mahā-sudassana〉二经,相当于汉译的〈游行经〉,因此二本共通的经文可以说有二十七经或者二十八经。
  近代在新疆发现的梵文中,有相当于《长部》第三十二经〈āṭānātiya sutta〉的片断。又,西元1890年到1911年期间,英国学者戴维斯(Rhys Davids)、卡本特(J. E. Carpen-ter)二人,校订出版《长部》的原文。另在译本方面,有戴维斯及其夫人的英译《Dialogues of the Buddha》(1909~1921)、纽曼(K. E. Neumann)的德译《Die Re-den Gotamo Buddhos》(1907~1918)、弗郎克(O. Franke)的德译《Die Verknu|p-fung der Dīghanikāya suttas untereinander》(1913)。此外,注释有觉音(Buddhagh-osa)的《Sumaṅgalavilāsinī》;此书由戴维斯及卡本特二人于1886年出版。
  ◎附二︰温特尼兹(M. Winternitz)《印度文献史》〈佛教文献〉第三章(依观摘译)
  《长部》经典中,最为值得注意的一经是第十六经〈大般涅槃经〉(Mahāparinibhā-na-suttanta)。此经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均与其他经典不同。它不是对教理的某一点或更多的教理作论述,它所记录的是佛陀入灭前所说过的格言,或与人的交谈以及佛陀入灭时的一些事件。此庞大记录中的最古部分,确实是三藏中最古老的部分,可以说是最早以诗的方式来处理佛陀行踪的。巴利圣典中虽然没有有关佛陀传记方面的典籍,但是在经藏以及在律藏中仍然可以找出与此有关的资料。佛陀的后半生、及其最后的言论,在佛弟子心上可说是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而且佛弟子还完全地、忠实地将这些印象保存下来、留传下来。〈大般涅槃经〉中,被认为真正是最古老且最根本的章句,虽然仅仅只有这一部分,但是我们几乎可以确定此最古的部分就是佛传的伊始。本经不是统一性的制作,而是由几个不同时代的部分所组成。在极为初期的时代(大约是佛灭后不久),业已有简短的《(佛)涅槃经》出现。这种原始的涅槃经其后由于被逐渐追加与增补,内容遂与日俱增,最后终于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巴利圣典中的“涅槃大经”。后文所揭的经中第二诵品中的章句,确实是最古老且最原始的。也就是经中叙述佛陀在毗舍离城以意志力战胜最初的病痛,其后向阿难表示他自己对弟子所说的法皆无藏私,他已揭示了全部的真理;进而又说自己不曾以僧团的领导者自居。在经中,佛陀曾这么叙述︰“僧团并不是由我一人所摄持的,因此,只要能依照我所说法去修行,那么即使在我入灭后,僧团也不会欠缺‘领导者’。”、“因此,阿难啊!你们应该以自己为灯明,当自归依;以法为灯明,当归依于法。”又,第五诵品中的一些章句也被认为是较古老的、较原始的。也就是经中叙述阿难以佛陀即将入灭而悲不可抑,因而步出门外倚柱痛哭。于是佛陀唤回阿难,极力劝慰阿难止哀并且肯定了阿难的忠诚。全经随处可见的诗句,几乎也都属于古老的部分。其中的某部分包含了佛陀及其弟子的重要格言。
  前文所提及的,都是将佛陀视为人类之一来看待;然而在同一经典中的其他部分,我们也可以看到佛陀犹如半神或魔术师那样的展现奇迹。说的更明确些,那是佛陀自说自己拥有神力的记载。依此神力,佛陀如果愿意将自己的生命延长到劫末的话,并不是不可能。但是,由于阿难不明白佛陀所作的暗示,没有恳求佛陀继续住世,因此佛陀后来曾非难阿难一番。经中又叙述佛陀决意入灭时,大地震动不已。于是,顺便列举地动八因,进而更列举八众、八胜处等与“八”这一数字有关的法数。这些叙述,显然是后代的人所附加或穿插的;将这些叙述增补进去的人似乎已感受不到古记录撰作者所欲表达的精神。大抵说来,要指出所附加进去的资料出自何处,并不困难。本经的大部分内容(甚且可以说是全部),几乎在三藏中的其他典籍中都可以找到,显然它是从那些典籍中借用过来的。然而,虽然经中有那么多的增广与穿插,倒也不至于破坏了本经的特质;比起三藏中的其他典籍,本经更像基督教的福音书。
  尤其是为了提高所插入的重要典籍的威信,那些有名且受重视的经典自然被积极地使用。例如,在经中插入了向佛陀、法、僧团告白其信仰的法镜(dhammādāsā)。虽然如此,〈大般涅槃经〉的总结性的编纂,还是较为后代的。这是因为其中的某些章句,提及了有关经律的传承与权威,而且在本经最后的诵品中,连佛陀的遗骨与塔的建立都谈到了。也就是在与阿难对谈时的、具有“人的”、“教师的”性质的佛陀,在这个时候已经成为礼拜的对象。这是因为到了阿育王时代,只依据纪念物已无法证明什么了。
  〈大般涅槃经〉是由稍早时代的部分及较晚时期的数篇所构成,而其他的经典则成立较晚。佛陀仅以教师身份出现的经典,其成立年代与第十四经的〈大本经〉(Mahāpadāna-sutta)绝非同一时代。在第十四经中,叙述了成佛在释尊之前的过去六佛及其信条;其中更谈及含有诸多奇迹的佛传(尤其是有关佛陀投胎与诞生的奇迹)。第三十经的〈三十二相经〉(Lakkhaṇasuttanta)在传承上也属同一年代。在此经中,列举了圣者的三十二相,并明言凡身上具有此特相者,若不是成为世界的统治者(转轮圣王),就会成为世间的救主──佛陀。又,如同大多数同时代的人一样,佛陀确信透过不断的瞑修,人可以获得种种神通,成为超人。但是,佛陀却又明言︰不以教授、劝导或“具有教授意义的神通”教化信徒,而是企图以神通来影响信徒的手法,对比丘而言是不相应的,对教法而言是危险的。基于这个理由,我们可以认为︰叙述佛陀不仅与其他行者较劲神通,并且炫耀自己具有不思议神力的第二十四经〈波梨经〉(Pāṭikasuttanta),显然是成立于后期。事实上,此一经典之编纂极为粗略,其中除了最初部分是较古的资料外,其余的完全毫无价值。
  半是诗,半是神话的第十七经以至第二十一经等数经,在传承上大概是属最后期的了。如同《往世书》及若干宗派性的叙事诗中,因陀罗神向湿婆神、毗湿奴神表示敬意;这些经典的情形如出一辙。赖斯戴维斯(Rhys Da-vids)称此为“Tendenzschriften”,经中有佛陀的虔诚信徒因陀罗及其他众神。其中最有趣的,当属第二十一经〈帝释所问经〉(Sak-kapañhasuttanta)。经中叙述身为天神之王的帝释(因陀罗)渴望谒见崇高的佛陀。为了表达其崇仰圣者之心情,他派遣一名天上的音乐师乾闼婆(Gandharva)先行在前。此乾闼婆以其美妙的偈歌完成了使命。而佛陀也伸出友谊之手欢迎帝释,并且为之说法,回答帝释所提出的问题。于是,帝释以热烈的赞歌歌颂佛陀。第二十六经的〈转轮圣王师子吼经〉(Cakkavattisīhanāda-suttanta),经中论及了佛教的救世主──弥勒佛。基于此一理由,无疑的,它也是后期的作品。本经是与道德观念起源有关的神话作品,并且是──由授记、忆念、教诫混合而成的著作。其中的“起源”(aggañña),在第二十七经〈起世因本经〉(Aggaññasuttanta)中,有极为详尽的叙述。该经对于宇宙与生物的起源,以及文化与社会阶级的起源所作的想像,能令人联想起《往世书》。虽然如此,本经的目的却与第三经〈阿摩昼经〉一样,都是主张阿罗汉的完成与涅槃的证得完全与阶级无关。
  在《长部》中,佳妙的对话之一是第二十三经〈弊宿经〉(Pāyāsisuttanta)。此经系由否定有灵魂与来生的王族弊宿与鸠摩罗迦叶两人的对话所组成。通常,经藏中的对话,扮演配角的人物大抵都是以持赞同意见的身份出现,他们只是就佛陀所说插一下嘴而已,而此〈弊宿经〉却是一活泼生动的对话录,经中对话的情形,不免令人想起了柏拉图的对话录。但是,本经并不是根源性的作品,而是带有传闻性质的对话;这是借用自其他宗派的。《长部》的最后三经,最能显示《长部》总结性的编纂是在相当晚的时代。此中,第三十二经〈阿吒囊胝经〉(āṭānāṭiyasuttanta)只是一防御龙蛇鬼神的咒经,第三十三经的〈等诵经〉(Saṅgīṭisuttanta)与第三十四经〈十上经〉(Dasuttarasuttanta)二者系仿效《增支部》的文体所成;如同其内容类似论典,其形式也是采问答示教的体裁。
  [参考资料]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の成立史研究》;赤沼智善《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