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门迹
日本佛教用语。原意为一门或一山的祖迹、门流、门徒。又称御门迹。后成为寺格(寺院的地位等级)之一,指皇子贵族等所住的特定寺院。昌泰二年(899),宇多上皇出家,入住仁和寺,以后仁和寺均由法亲王住持,至镰仓时代初期遂称门迹号。其后,皇族、摄政者之子弟等出家居住的寺院,即称门迹,成为最高的寺格,受一般人所尊崇。
各门迹之中,由于族姓的高下,而有宫(亲王)入住的宫门迹;伏见、有栖川、桂等三家居住的亲王门迹;摄关家子弟入住的摄家门迹;清华(大臣、大将等世家,位次于摄关家)子弟入住的清华门迹等之别。此外,将军子弟入住的寺院,称为武家门迹(公方门迹)。
室町时代以后,各宗派诸大寺及其所属有力寺院中,门迹寺院辈出。如天台宗,延历寺的□井、青莲院、妙法院称为睿山三门迹,园城寺的圣护院、实相院、圆满院也是代表性的门迹寺院。在真言宗之中,仁和寺、大觉寺、随心院,以及兴福寺的一乘院、大乘院等,都是著名的门迹寺院。另外,又置有准门迹(胁门迹),如妙法院的檀那院即是。
此等门迹的住持,称为门主或御门主,但后世门迹住持亦转称为门迹。在门迹之内,置有出世者、禅侣、坊官、侍法师、中童子、大童子、力者、牛饲童等各种职务,门下又各拥有数所院家寺院。明治四年(1871),门迹制度被废止,但在明治十八年,又准许旧门迹寺院复称。
[参考资料] 《野守镜》卷下;《诸门迹谱》;《门迹传》;《华顶要略门迹》;《日本宗教制度史类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