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僧祇(梵asaṃkhya,藏graṅ-med-pa)
印度数目之一,表极大或不可数之数。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祇,意译无数或无央数。《大智度论》卷四云(大正25‧86c)︰“天人中,能知算数者,极数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此词多用于计量劫数,而量劫数时,有小阿僧祇劫与大阿僧祇劫两种。《地持论》认为前者指日月岁数之不可数,后者指大劫之不可数。
关于阿僧祇所指之数,《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举四说︰(1)准于《俱舍论》,约小乘而言,数至六十重,称为一阿僧祇。(2)依《大智度论》卷九,数过十重已后名阿僧祇。即一一得二,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十十得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名阿僧祇。此系约始教而言。(3)依《大智度论》卷六引《华严经》〈阿僧祇品〉之文,还有百数至阿僧祇等,此约终教而言。(4)依〈阿僧祇品〉,百数是僧祇,从此初数为单位,渐次累进至第十称为不可说转,此为数之极致,而前教的数之极致,乃是此中之初数。此约圆教而言。可知此门极广。
上列第四所谓以一阿僧祇为单位,渐次累进至“不可说不可说”者,称为“十大数”。即(1)阿僧祇、(2)无量、(3)无边、(4)无等、(5)不可数、(6)不可称、(7)不可思、(8)不可量、(9)不可说、(10)不可说不可说。但因阿僧祇之计数颇有异说,因此所谓十大数之数亦无定论。
[参考资料] 新译《华严经》卷四十五〈阿僧祇品〉;《方广大庄严经》卷四;《俱舍论》卷十二〈分别世间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显扬圣教论》卷二;真谛译《摄大乘论》卷下;《玄应音义》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