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克巴(Jalāl ud-dīn Muhammad Akbar;1542~1605)
印度蒙兀儿帝国的第三代皇帝。继巴卑尔(Babur)、胡默元(Humayun)之后,于西元1556年即位,此后四十余年间,全力扩张领土,统一印度全境,并征服阿富汗大部分领土,奠定蒙兀儿帝国的基础,确立其历史地位。在位期间,对宗教采取宽大政策,融合接纳互相敌视的印度教、耆那教、伊斯兰教、祅教、基督教等;又为实现政教合一的理想,发抒世界宗教的理念,乃折合各宗教而创设神圣教(Dīn-ī-Ilāhī),然因忽略印度特殊的民族性及种姓制度等,终遭失败。
此外,阿克巴虽为文盲,然酷爱文物,尝收有二万四千册写本,而其曾孙达拉修库(Dāra Shukoh)于1656年在德里(Delhi)将约五十种《奥义书》译成波斯语本,开启欧洲学术界研究印度学之风。
[参考资料] 周祥光《印度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