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卢那(梵aruṇa,藏skya-reṅ)


  音译又作阿楼那、阿留那。
  (一)直译为“将晓”、“明相”︰指日出时,得见掌纹及地色之时。《四分律开宗记》卷三(末)(卍续66‧809上)︰“阿留那,此云明相。”又译明星,如《虚空藏经》云(大正13‧666a)︰“初行菩萨,明星出时,从座而起向于明星说如是言,南无阿喽那、南无阿喽那,成就大悲,今者初出于阎浮提。”
  (二)译为“赤色”︰《慧苑音义》卷上(大正54‧441a)︰“阿卢那花,此云日欲出时,红赤之相;其花色似彼,故用彼名之;谓即红莲花。”该书卷下复谓(大正54‧452b)︰“阿卢那者,此云赤色;跋底者,有也,或云极也。谓此香极有赤色,堪以染绯,色甚鲜明,故因名耳也。”即有花名为阿卢那,或有香名为那卢那者,皆因其色红赤,故名之阿卢那。
  又,在印度,名为阿卢那的植物有下列四种︰(1)学名Rubia manjith,用为药品,树皮可作染料;(2)学名Convolvulus turpc-thum,可制成特效的下剂药;(3)草名,半赤半黑,其果实如豆粒大小;(4)树名,学名Colocynth。
  [参考资料] 《翻译名义集》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