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含经
《阿含》是北方所传原始佛教经典汇编的名称,其意义为依着师承的展转所传。一般佛教文献里都将它看成声闻乘三藏中的经藏。它区分为四大部,称为四《阿含》,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和《增一阿含》。唐‧玄奘译本《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参照南方上座部所传五《尼柯耶》的分法,也说有第五《杂类阿含》,不过通常以此类经典为杂藏,列在经律论三藏之外。据各种广律的记载,释迦佛涅槃之后,其弟子辈就结集了四《阿含》,但实际《阿含》编成的时期是比较在后的。
四《阿含》的分别编纂,主要依据于所收经典篇幅的长短以及形式上和法数的关系,同时也照应到各经所说的义理及其适用的范围。《长阿含》各经的篇幅最长,所说事实多涉及长远的时间(如过去七佛以及世界成坏劫数等),又有重点地简别外道异说以显示佛教的优越,故为宣教者所专习。《中阿含》各经的篇幅酌中,且常有成对的同类经典,所说义理合乎中道,又着重于深入四谛,辨析空理,破除痴惑,所以为学者所专习。《杂阿含》各经的篇幅短小,近于细碎,记诵较难(因此译者翻译经题为“杂”),所说由能、所、所为,三方面区别事类,各经即依其性质随类编次(因此译家也翻译经题为“相应”),此一《阿含》的重点在说各种善法,故为修禅者所专习。《增一阿含》各经大都和法数有关,从一到十或十一顺序编次,所说多为施、戒、生灭、涅槃,渐次趋入的道理,其侧重之处在于随世人的根机,由各方面而说一法,并收有种种因缘故事,所以为劝化者所专习。这样四《阿含》的应用各有所宜,因而佛教中有些部派随着实际活动的范围,常常偏重某一种《阿含》,如大众部之重视《增一阿含》(见《分别功德论》卷一),根本有部之重视《杂阿含》(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九)等。
声闻乘佛教的重要部派各有自部所传的四《阿含》(南方上座部所传称《尼柯耶》),其内容经典及其排列次序,各部传本都不尽同。这到第七世纪时,还存在上座部、大众部、正量部、化地部、饮光部、法藏部、有部的七种异本(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不过各种整部的梵本《阿含》现已无存,零本断片在中亚地带发现的亦只十余种,所以要明了四《阿含》的内容结构,只有从中国的译本上见其一斑。
四《阿含》的中国译本是从东晋末年到南北朝初期短短的五十年中间陆续译出的。《中阿含》和《增一阿含》译出最早。《中阿含经》系于姚秦‧建元二十年(384)由昙摩难提译成,共五十九卷,现在全部已佚,只存一些零本。此译文句未能尽惬原意,所以后来东晋‧隆安二年(398)更由僧伽提婆改译,六十卷,现存。此本新译专名随后仍有些改为旧译,笔受者道慈特将新旧译名并录为一卷,附在目录之后以待审定,这一卷现已不存。《增一阿含经》于建元二十一年(385)也由昙摩难提译成,共四十一卷,现存(但改成五十一卷)。其后半十五卷每品或每大段末尾原有的摄颂未译,经道安与法和加以补订。但全经译文亦未尽善,后来僧伽提婆也曾略加修改。《长阿含经》在其次译出,乃于姚秦‧弘始十五年(413)由佛陀耶舍与竺佛念译成,共二十二卷,现存。《杂阿含经》译出最后,时在刘宋‧元嘉中(435~453),由求那跋陀罗译成,共五十卷。这一译本后来传写时似乎未得好好的整理,因而现存的本子卷次不顺,并佚去两卷,误以求那跋陀罗所译《无忧王经》编入(以上参照《出三藏记集》卷二、卷九)。除去这些整部的译本而外,现存各种《阿含》的部分翻译,还有三国时代(220~265)失译的《杂阿含经》,一卷,收二十七经。又三秦时代(351~431)失译的《别译杂阿含经》,二十卷,收三六四经。又,安世高译《杂经四十四篇》,一卷。此为《增一阿含》的一部分,收四十四经,但现行本和《七处三观经》,《积骨经》夹杂在一起,改题为《七处三观经》。至于四《阿含》中各经单本,从后汉到北宋,历代都有翻译,现存的还有一百三十余种。
这些大部译本的部派所属,从来有好些不同的说法。现在从各本的内容看,大体可以说︰《长阿含经》的译者先诵出《四分律》,属于法藏部,既而又诵出本经,虽其中各经次序和《四分律》所说不同,但经文中表现了对于供养佛塔的重视以及阿罗汉身无漏的思想,都合乎法藏部的主张,故无妨看作和法藏部相近的部派传本(参照宇井伯寿《原始佛教资料论》,《印度哲学研究》第二卷)。其次,《中阿含经》的结构和西藏文译本静天所著《俱舍论疏要用论》引用的有部《中阿含》极其相似,故为有部的传本(参照樱部建《印度学佛教学论丛》)。再次,《杂阿含经》的结构和《根本有部毗奈耶杂事》所说相同,其基本部分经文次第也和《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引用的有部《杂阿含经本母》所解释的吻合,故为根本有部的传本(参照拙著《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最后,《增一阿含经》有〈序品〉,又有十一法,显然非有部所传,而经中承认大乘,又有些义理近乎大众部的主张,当是大众部的传本(参照宇井伯寿前引《研究》)。此外,《别译杂阿含经》似乎以《八众诵》为一经之首,当出于化地部或法藏部所传(参照《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杂经四十四篇》的各经编次,和南方上座部所传《增支尼柯耶》相近,当是上座部的传本。至于单卷《杂阿含经》,内容简略,部属还不能定。
如上所说,四部《阿含》的中国译本所属部派几乎各不相同,从它们见到的内容结构,只限于这几个部派的某一种《阿含》,一派的全貌尚不能得,可不用说。
译本《长阿含经》的内容结构是四分,四诵(这是以一天诵毕的分量来区分的段落),合有三十经,成为一部。第一分,第一诵,收《大本缘经》等四经。第二分,第二诵,收《小缘经》等十五经。第三分,第三诵,收《阿摩昼经》等十经。第四分,第四诵,《世记经》,又细分〈阎浮提州品〉等十二品。
《中阿含经》的结构是四分,五诵,十八品,合有二二二经成为一部。现行本四分的段落不详,只有五诵。第一诵,诵名缺。五品半,合有六十四经。此即(1)〈七法品〉(收《善法经》等十经),(2)〈业相应品〉(收《盐喻经》等十经),(3)〈舍梨子相应品〉(收《等心经》等十一经),(4)〈未曾有法品〉(收《未曾有法经》等十经),(5)〈习相应品〉(收《何义经》等十六经),(6)〈王相应品〉(前半品,收《七宝经》等七经)。第二诵,〈小土城诵〉,四品半,合有五十二经。此即(6)〈王相应品〉(后半品,收《乌鸟喻经》等七经),(7)〈长寿王品〉(收《长寿王本起经》等十五经),(8)〈秽品〉(收《秽经》等十经),(9)〈因品〉(收《大因经》等十经),(10)〈林品〉(收《林经》等十经)。第三诵,〈念诵〉,一品半,合有三十五经。此即(11)〈大品〉(收《柔软经》等二十五经),(12)〈梵志品〉前半(收《雨势经》等十经)。第四诵,〈分别诵〉,三品,合有三十五经。此即(12)〈梵志品〉后半(收《鹦鹉经》等十经),(13)〈根本分别品〉(收《分别六界经》等十经),(14)〈心品〉(收《心经》等十经),(15)〈双品〉(前半品,收《马邑经》等五经)。第五诵,〈后诵〉,三品半,合有三十六经。此即(15)〈双品〉(后半品,收《说智经》等五经),(16)后〈大品〉(收《迦楼乌陀夷经》等十经),(17)〈晡利多品〉(收《持斋经》等十经),(18)〈例品〉(收《一切智经》等十一经)。
《杂阿含经》的结构,依据我们试为整理的本子来说,是四分,十诵。第一分,〈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有六诵,即(1)〈五取蕴诵〉,(2)〈六处诵〉,(3)〈缘起诵〉,(4)〈食诵〉,(5)〈谛诵〉,(6)〈界诵〉。第二分,〈佛弟子所说、佛所说分〉,有二诵,即(7)〈佛弟子所说诵〉,(8)〈佛所说诵〉。第三分,〈道品分〉,一诵,即(9)〈念住等诵〉。第四分,〈结集分〉,一诵,即(10)〈八众诵〉。这十诵是依着契经中佛语有九事(即有情、受用、生起、安住、染净、差别、说者、所说、众会)而编次的。《杂阿含经》所收经文大都是短篇,译本现存四十八卷,约共一三五九经(依《大正藏》本编号计算)。〈八众诵〉各经有诵,故《有部毗奈耶杂事》称为〈伽陀品〉,余皆长行。别译《杂阿含经》只有此中的〈八众诵〉和〈佛所说诵〉二诵的各经。
《增一阿含经》的结构,旧传有四分,八诵(见僧肇〈长阿含经序〉),但现行本只余十一法的〈牧牛品〉品目下标注〈第四分别诵〉,其余段落不明。全经五十二品,四七二经。此即(1)〈序品〉,(2)一法,〈十念品〉等十三品(一0九经),(3)二法,〈有无品〉等六品(六十五经),(4)三法,〈三宝品〉等四品(四十经),(5)四法,〈四谛品〉等七品(六十一经),(6)五法,〈善聚品〉等五品(四十七经),(7)六法,〈六重品〉等二品(二十二经),(8)七法,〈等法品〉等三品(二十五经),(9)八法,〈八难品〉等二品(二十经),(10)九法,〈九众生居品〉等二品(十八经),(11)十法,〈结禁品〉等三品(二十六经),(12)十一法,〈牧牛品〉等四品(三十九经)。
从中国译本所见四《阿含》的结构,不用说没有一种和相当的南方上座部传本《尼柯耶》完全相同。其中比较最为接近的,要算《长阿含》和《长尼柯耶》。《长尼柯耶》凡三分,三十四经。《长阿含》四分,只多出第四分一分。又《长阿含》所收三十经,和《长尼柯耶》相同者有二十七经,只余三经未收入《长尼柯耶》。其次是《杂阿含》和《杂尼柯耶》。《杂尼柯耶》凡五分,五十六篇,二0三品,约二八七0经。《杂阿含经》四分十诵,区分即比较简略,而所收一三五九经中和《杂尼柯耶》相同的有八八三经,占三分之二强。再次是《中阿含》和《中尼柯耶》。《中尼柯耶》凡三分,十五品,一五二经。《中阿含》四分十八品,区分较多,而所收二二二经中和《中尼柯耶》相同的仅九十六经,不足一半。差别最大的是《增一阿含》和《增支尼柯耶》。《增支尼柯耶》凡十一法,一一一品,约二千三百经。《增一阿含》虽然也同是十一法,但区分五十二品,则极简略,又所收四七二经中和《增支尼柯耶》相同的一三五经,不足三分之一。以上所说各《阿含》和各《尼柯耶》相同之经,其内容和排列顺序仍有一些出入,可不待言。
印度旧有的四《阿含》注书,都已无存。现只从中国译本中见到注释《增一阿含》的一种,即后汉末(147~220)失译的《分别功德论》五卷。它只注解了经文从〈序品〉到〈弟子品〉的过半,并非完本。另有钞集四《阿含》中法相而以“三分法”编纂便于记诵的《四阿含暮钞解》一种,二卷。此书系贤胄部世贤所抄,众军所解,苻秦时鸠摩罗佛提等译。其异译本有《三法度论》三卷,东晋时僧伽提婆译。此外,唐代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至卷九十八〈摄事分〉引用的《杂阿含经本母》以及同《论》卷十七、卷十八〈思所成地〉引用的《杂阿含经》伽陀旧解,都可看成比较完备的《杂阿含》注书。还有同《论》卷八十三、卷八十四〈摄异门分〉,则为解释《杂阿含经》中异门法相之作。(吕澄)
◎附一︰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十章第四节(摘录)
(前略)经上来的比对研究,“四阿含”(“四部”)的成立,可得到几点明确的认识。
(1)佛法的结集,起初是“修多罗”,次为“祇夜”、“记说”──“弟子所说”、“如来所说”。这三部分,为《杂阿含》(起初应泛称“相应教”)的组成部分。“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是附编于“蕴”、“处”、“因缘”、“菩提分法”──四类以下的。这是第一结集阶段。在《杂阿含》三部分的集成过程中,集成以后,都可能因经文的传出而编入,文句也逐渐长起来了。佛教界禀承佛法的宗本──“修多罗”,经“弟子所说”的学风,而展开法义的分别、抉择、阐发、论定,形成了好多经典。结集者结集起来,就是《中阿含》;这是以僧伽、比丘为重的,对内的。将分别抉择的成果,对外道、婆罗门,而表扬佛是正等觉者,法是善说者,适应天、魔、梵──世俗的宗教意识,与“祇夜”精神相呼应的,集为《长阿含》。《杂》《中》《长》,依文句的长短而得名。以“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为主,以增一法而进行类集,〈如是语〉与〈本事经〉的形成,成为“九分教”之一,还在《中》《长》──二部成立以前。但为了便于诵持,着重于一般信众的教化,废去“传说”及“重颂”的形式,而进行扩大的《增一阿含》的编集,应该比《长阿含》更迟一些。以“杂阿含”为本而次第形成四部阿含,《瑜伽师地论》的传说,不失为正确的说明!近代的研究者,过分重视巴利文(Pali);依巴利文圣典,不能发见四部阿含集成的真相。即使以《杂阿含》的原形为最古,而不能理解为三部分(“修多罗”、“祇夜”、“记说”)的合成;不知三部分的特性,与三部阿含形成的关系,也就不能理解依“杂阿含”而次第形成四部的过程。次第成立与三部分的关系,试列表如下︰
杂┌─修多罗─────────┐
├─祇夜‥‥‥‥‥‥‥‥‥‥│‥‥‧
│ ┌弟子所说─────┤ :
└─记说┤ │ :
└如来所说‥‥‥‥‥│‥‥‧‥‥‧
(新增)───┘中‥‧‥‥‧
(新增)‥‥‥‥‧长‥‧
(新增)‥‥‥‥‥:增壹
(2)汉译四阿含与巴利四部,比对起来,发见一项重要的差别,这是与文字无关的。汉译,特别是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āḥ),是立新而不废古的。这如《杂阿含经》的一部分,编入《中阿含》与《增一阿含》;《中阿含经》的一部分,编入《长阿含》与《增一阿含》。虽编入新的部类,而仍保持旧有的部分。所以汉译的圣典,比对巴利文典,觉得重复的极多。巴利的四部,是经过铜鍱部严密编纂的。经文的数目太多,四部间不可能没有重复;但多数是编入《中部》《长部》与《增支部》的,在《相应部》与《中部》中,不再保留,所以重复的较少。这是汉巴圣典(说一切有部与铜鍱部等)再编定时,彼此方法的根本不同。如没有汉译的,说一切有部的《杂阿含经》《中阿含经》,没有说一切有部的传说,对于四部阿含的次第形成,是不可能明了的。由于立新而不废旧,所以尽管有增附的新成分,而在四部阿含成立的研究上,不失为第一流的资料!
(3)“四阿含”与“九分教”,都是次第形成的。先有《杂阿含》(就是“修多罗”等三分的总和),而后《中》《长》《增一》成立,总为“四部阿含”。先有“修多罗”、“祇夜”、“记说”三分,而后有其余的各分,总为“九分教”。“四阿含”与“九分教”,是平行而同时开展成立的。如概括的说,先有“四阿含”,或先有“九分教”,都是与事实不合的。虽然“九分教”的全体成立,比“四部阿含”的全部完成要早些,但这决非如一般所设想的,先有“九分教”,然后依之组成“四部阿含”的意思。
律藏与经藏的集成,已经分别说明。经与律,固然由经师与律师分别集成,然在同一佛教中,也自有相关相似的情形。从“九分教”说︰这是经师的组合,本为“法”的分类,然在律的次第成立中,也有部分的共同。如律的原始结集,“波罗提木叉”,是长行,是被称为“修多罗”的。有关僧伽的一般规制,起初集为“随顺法偈”,与“祇夜”相当。这部分,起初附于“波罗提木叉”,后来才独立成为摩得勒伽。“波罗提木叉分别”──“经分别”,与“记说”相当。“毗尼有五事答”,“毗尼有五事记”,不正是“波罗提木叉”的“记说”吗?这初三分的开展,律部与经法完全一致。律部的性质,与经法不同,不可能与“九分教”的次第完全相顺。然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adāḥ)律,有“尼陀那”与“目得迦”,也与“十二分教”中,“因缘”与“本事”──前后次第相同。“四部阿含”,是以“相应教”为本的;相应也称为“杂”。依相应教而次第集成的,是《中阿含》与《长阿含》;“相应教”也就对《中》《长》而称为《杂阿含》。这一集成的情形,与律部的从“摩得勒伽”而类集为“犍度”,非常一致。起初,“摩得勒伽”总称为“杂诵”(颂);从此类集而成的,说一切有部名为“七法”、“八法”,铜鍱部(Tāmra-śātīyāḥ)名为〈大品〉、〈小品〉(与《长》《中》相同)。“杂诵”的部份,名为“杂事”。至于契经的,依增一法而集成《增一阿含》,也与律部的别立《增一部》一样。(四部)经典的集成在前,律的次第集成,几乎都是随从集经者的方式。
◎附二︰〈阿含〉(编译组)
阿含(梵āgama,巴āgama,藏luṅ),音译为阿鋡暮、阿笈摩。意译不一,一般以玄奘等传译为正。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云(大正30 ‧772c)︰“如是四种,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可知阿含系“展转传来”之意,亦可简译为“传”或“传承”。
中国古译阿含为“趣”与“归”。如晋‧道安解为“秦言趣无”,即以阿(a)为无,含(gama)为趣。僧肇说是“法归甚深”之义,并于〈长阿含经序〉解释法归,谓其系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另外,《善见律毗婆沙》卷一云(大正24‧677a)︰“容受聚集义名阿含,如修多罗说︰佛告诸比丘,我于三界中,不见一阿含,如畜生阿含,纯是众生聚集处也。”文中的畜生阿含,即是畜生趣。趣是趣向、去处,实与道安等传说相近,系以gata(去之义)转释阿含。而就近代字典所解释,“阿含”于近世多用作来着、趣归,或知识、圣言、圣训集、经典等意义。
[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卷二;《异部宗轮论》;《俱舍论》卷二十九;《佛典研究》初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27});杨郁文《阿含要略》;宇井伯寿《佛教思想の基础》;中村元(等)《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