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阿弥陀净土变


  指描绘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相的图画。又称西方净土变、极乐净土变、西方变相、极乐变相、极乐变曼荼罗、极乐曼荼罗、净土曼陀罗。我国的极乐变相图,始于初唐时代。《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载,唐‧善导少年出家时,见西方变相而惊叹。相传善导亦自画净土变相。善导在《观念法门》谓,若有人依《观经》等画造净土庄严变,日夜观想宝地,现生念念除灭八十亿劫生死。
  此外,据传是唐‧窥基所撰的《西方要决释疑通规》亦载,敬有缘像教,谓造西方弥陀像变,不能广作则但作一佛二菩萨亦得。日本‧三善清行《延历寺座主圆珍传》载,清和天皇贞观九年(867),唐‧温州内道场供奉德圆座主,将则天皇后所缝绣四百幅内的极乐净土变一铺(长二丈四尺,广一丈五尺)赠与圆珍。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安国寺境内大佛殿的西壁,有吴道子画的西方变,云华寺小佛殿内有赵武端画的净土变。另依《白氏文集》卷七十一所载画西方帧记,白居易尝舍俸钱三万,命工人杜宗敬,按《阿弥陀》《无量寿》二经,画西方世界一部,高九尺,广丈有三尺。
  至宋代,随着莲社念佛的流行,净土变的图写似亦盛行。如元照《观经九品图后序》记载,姑苏逸上人命工图绘九品相;《法然上人传记》卷二记载,后乘房重源入宋,请回观经曼荼罗。近代在敦煌,亦发现数种阿弥陀净土变。
  日本自白凤时代(673~685)以后,常有人作净土变的图绘。如大和法隆寺金堂西壁画有阿弥陀净土相。另有持统天皇六年(692)药师寺讲堂安置的绣佛像、天平二年(730)兴福寺五重塔内的西方阿弥陀净土变等,以及宽弘五年(1008)的极乐净土尊、长久四年(1043)的极乐曼陀罗等。
  其中,法隆寺壁画的图样相当简单,仅描绘弥陀三尊及天人、宝池往生者之相状。然而,奈良时代的当麻曼荼罗,相传画有十三观及九品来迎相,以及弥陀三尊、菩萨天人及宝阁宝池等,凡圣人畜计有五百九十九体,为现存净土变中最详密完备者。其他如敦煌出土的各种净土变,也都以弥陀三尊为中心,图相大致与当麻曼陀罗相似。
  [参考资料] 李白《金银泥画净土变相赞》;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常乐坊赵景公寺〉条。